标签:
王宏才中医健康中国针灸交流通鉴 |
分类: 【已出专著】 |
“德国针灸研究”(German Acupuncture Trials 缩写为GERAC)是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针灸试验,研究由德国联邦医师学会发起,6个保险公司资助,数千个医疗机构,1百多万病人参与了其中(详见本人博文“针灸到底有没有效”)。这项历时5年的研究结论,给世界针灸带来了诸多“迷惑”,至今影响深远。针灸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实践和评价,如何让圈外的人更多地了解针灸,如何揭开针灸的神秘而不冲淡对她的好奇和价值体验。《中国针灸交流通鉴》,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国工程院程莘农院士、石学敏院士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常务副院长领衔,王宏才教授任总主编,在169位专家及编辑的共同努力下,付梓问世。本文是这套《通鉴》的简介。"

针灸,被定义为一种传统医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的观点:传统医学是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种种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无论可解释与否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在世界上,传统医学有数十种,但是,从来没有哪一个传统医学能像针灸一样完整地流传下来,并能穿透不同的文化背景在160个国家不同程度地使用和传播。针灸的发展,以及对世界卫生、文化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强化。
两千多年前,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是有文献可见的第一例针灸医学的病案,从那时起,针灸便散发着“神奇”的魅力,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从历史来看,公园6世纪,针灸作为先进的医学疗法在亚洲地区传播;17世纪后叶,伴随着东西方的贸易往来,艾灸(1675年)和针刺疗法(1683年)分别由印度尼西亚和日本首次传入欧洲; 19世纪初,由于现代医学的兴起,针灸在欧洲经历了大约100百年的沉寂,之后于20世纪30年代又开始复苏,这次复苏发生在法国,这与早期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所奠定的中法交流的文化基础有关。1971年针灸作为政治、外交的载体点燃了走向世界之路。如今的针灸,不仅是一个独特的传统医学,也成为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符号。
我们一直认为,针灸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针灸只有放置在全球的大背景下,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才能看清她的模样;只有放弃种种偏见,才能凸显她的独特价值。当然,这里的偏见也包括针灸本身的偏见。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们以历史真实的细节来梳理中国针灸的来龙去脉。任何医学都不是万能的,针灸也需要客观地评价和科学地使用,所以,我们希望以科学的原则展现针灸学的最新成果;任何医学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以针灸的社会历史积淀视角来讲述其文化风景。这正是《中国针灸交流通鉴》这套丛书的动意。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分为9卷。由历史上下2卷,临床上下2卷,针法卷,科研卷,教育卷,行业卷,文化卷组成。这几个卷囊括了针灸领域里的基本方面。
历史上卷主要分析了针灸是如何诞生在中国这块独特的人文地理上的,又是如何被1500年的历史文献所丰富和发展的。下卷是关于针灸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轨迹,透过书中那些生动的故事和事件,勾勒出世界针灸的历史画卷和地图,也依稀可现针灸在不同时期传播的特点,以及针灸起源之争的历史渊源。
针灸最实用的价值是防治疾病。临床卷,主要介绍了针灸临床的治病特点,诊治规律,特色优势,处方类型、原则,以及针灸的疾病谱。同时,用较重的篇幅讲解了202个疾病的针灸治疗。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细致的研究基础上。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针灸方法的选择和技术操作,直接影响到防治疾病的效果。针法卷以其系统、全面的特点介绍了从古到今各种针刺技术。以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声、光、电、磁等物理技术在针灸领域的运用。
针灸为什么能防治疾病,长期以来这是针灸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文化可以相溶,但科学似乎很难兼容。针灸走向主流殿堂的路虽然仍十分漫长,然而,这并没有妨碍针灸在科学的语境中不断地进行表达。科研卷正是以此而为。本卷以近年来国家自然基金委、“973”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成果的针灸项目为主要内容,展示针灸科研取得的成就;并对国外针灸科研发展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概述。
针灸的传承和传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教育起源早,发展快,是针灸领域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教育卷从先秦到当代,从国内到国外,以其详实的资料和分析,系统全面地展示了针灸的教育画面,提供了国内外针灸教育、传承及名家等咨询。
行业卷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国针灸行业的概况,学会和机构等对外交流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传统医学指导性文件,以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行业标准等。
针灸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也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及自身认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针灸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主要反映于针灸在政治、宗教、军事、文物、影视、文体等方面的作用。文化卷在分析针灸本身的文化属性基础之后,展示了不同方面、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针灸文化景观。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时2年的辛苦采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首都医科大学、及国外相关机构等的一线学者共同完成,是一次集体智慧和学术的展示。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来珍贵历史的图片(在国内首次发表),以及一些作者的原创为本套丛书增添了不少亮点。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的问世,要感谢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资助、感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为本丛书作序,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本套丛书的同仁。同时要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给予的重视和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作为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其医学分社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医学出版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及省部级医学出版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麦格劳 - 希尔公司等其他国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本丛书后期的国际推广奠定了基础。我们希望本套丛书能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当然,要想展现好一幅中国针灸交流的波澜画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注意到本套丛书留下的不足和遗憾,我们也意识到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这正是“交流”的目的,我们认为:冲淡针灸的神秘而不破坏对她的好奇和价值体验,只有在交流中实现,这正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