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发展与国际化(三)
(2010-10-26 18:30:59)
标签:
王宏中国针灸学学科发展自然科学杂谈 |
分类: 【媒体专访与节目】 |
《21世纪中医现场》第二卷·田原访谈录
——访中国北京国际针灸中心
当年电影《春苗》影响了五十万名赤脚医生刻苦学习针灸,为广大农民服务。那么现在针灸在国内还能有多大影响?
记者:有一种说法,针灸在国外火起来了,而在国内却在不断的滑坡,这是否意味着国外对针灸的重视和理解要超过国人。
王宏才:从总体上讲,针灸还是向前发展的,由于在对针灸概念上的误区,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对针灸经济因素和规律缺乏研究,在局部出现一些滑坡,但是这不是主流。针灸还有发展空间,中国人有理解和运用针灸的天赋,毕竟文化上一脉相承。有些在国外已经学了很深的人,甚至都写了书,他还要来中国,这叫认祖归宗。我们要做的是:客观地评价针灸,科学地运用针灸,针灸不能包治百病,但有它的优势,它的简、便、廉、效非常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保健。我们的社会还没发展到每个人都能享受高级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口号“人人享有保健”,我们也真是为这目标而努力的。
记者:这个问题好象还不十分透彻,对针灸总是有褒贬不一的看法,网上也有讨论对针灸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会这样矛盾呢?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王宏才:这可能与针灸这门学问复杂的价值体系有关。针灸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再象过去那样轻松。从针灸学的起源和形成看,主要运用的概念和方法不是自然科学所遵循的理性、逻辑、实证及规律、因果等,而更多使用了想象、价值及现象推理等。自然科学从哲学分化出后,它对事物现象的分析解释强调统一性、必然性和简单性,而在针灸学体系中对理论的使用和现象的分析存在着许多模糊性、独特性、意外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所以说针灸学不只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的体系是多元的。其中直接或间接内涵了中国古代哲学和人文的许多东西。如果用一种定律或价值观来衡量的话,肯定会出现尴尬和矛盾。
记者:这是不是您刚才提到的学科发展问题,您认为如何能消除这些问题呢?
王宏才:完全消除是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可以减少一些矛盾。比如从策略上讲,要客观评价针灸的作用,弄清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一味夸大针灸的作用限度,很可能成为制约其学科发展的无形障碍。我本人从事针灸多年,对针灸的有效性毫无怀疑,但是,就目前临床看,针灸对许多疾病过程的干预是有限的。如果忽略这一点,即会给研究带来盲目性。另外,在研究上应多学科的互动,包括非自然学科,这方面研究有3方面的目的或作用:一是分清理论性质;二是给针灸学的一些内容做出价值判断;三是给实证性研究提供深入研究的线索和方向。总之,我们越了解针灸,针灸的国际化发展越通畅。我们不能欢呼在所谓的“针灸热”之中,用机遇与挑战并存来概括目前的针灸国际现状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