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健康管理还很初级
(2010-02-28 22:45: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杂谈】 |
我们今天的聚会也许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纪念。如果说1929年,美国蓝十字和蓝盾保险公司为教师和工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现代健康管理萌芽的话,今天整好过了80年。健康管理的理念一经萌发,便在西方得到的长足的发展。著名的凯撒健康计划以及梅奥医疗集团的成功范例,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健康管理信心,1978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健康管理在学科上的专业地位。如今健康管理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健康管理,可能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虽然,健康管理起源于一个经济对策,即减低日益膨胀的医疗开支,但是,健康管理从一个方面应证或者说迎合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从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现代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断治疗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预测、预防、个体化模式转变。因此,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投入少,收益大的经济策略,而且,更是一个能够引导正确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医疗保健策略。也正因如此,健康管理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想象力。自上世纪未进入中国以来,人们对它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时间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到,中国的健康管理之路还很初级,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让75%的亚健康人群和20%的疾病人群真真享受到健康管理所带来的回报,我们任重而道远。
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之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医疗支出占国民产值不到2%的中国民众能像美国一样(医疗支出占到GDP14%),愿意把钱通过健康保险公司放到健康管理公司中去。也很难想象由于文化,种族、社会及经济体系等不同,西方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安全的着陆于中国。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健康管理的理念,这方面中国人已经演绎的“很好了”;我们也可以在技术和信息管理水平等方面吸纳先进国家的长处,但是,不能盲目照搬。特别是在推广模式等一些非技术层面上。过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已经在应证这个事实。我们还要关注基于黄种人的体质特征,这可能为亚健康人群的分类管理和早期干预提供广泛的操作空间。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的理论以及“体质学说”将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提供丰富的内容,因为,这些宝贵的实践2000年来一直发生在中国,我们有条件将它进一步挖掘和创新。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之路一定是一条创新之路,不仅要在服务模式上创新,而且要在管理理论和技术上有所创新,在相关的检测及干预产品上有所创新,在行业标准上有所建树。
我们还注意到中国的健康管理在特定的范围里虽然很火,但总体上还很不发达,民众的依从性很低,选择适宜方式的普及仍是一项基础工作,这方面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如果说理论、技术像个木枕,不易唤醒人们的共识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健康与文化的结合,健康管理不论在推广,还是在技术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此外,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体系应该是: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以管理水平为标志。因此,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成败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