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1月18日

(2016-01-18 20:09:55)
标签:

杂谈

“女神探”受审为假消息

       今天一早,微信朋友圈里突然被一则有关“女神探”聂海芬被审的消息刷屏。

       文中所指的聂海芬是杭州市公安局刑侦人员,在当年的两张叔侄奸杀案中是审查人员之一。两张叔侄在坐牢十年之后被证实,此案系冤案,已于2013年获重审宣告无罪。

       该微信说,聂海芬因此被追究滥用职权罪,并刚刚获判,但又没有说到底获刑几年。

       很快该消息被证实为谣言,记者多方证实,杭州市中级法院并没有接到和审理过此案,而聂海芬本人依旧在正常工作中。

       在如此公开、大规模范围内,言之凿凿地传播在职警务人员的谣言,此前在杭州是非常少见的,杭州警方正在严查中。

疑点重重的微信   

       微信中说聂是当时两张案的主要侦破人员,一手造成了两张叔侄坐了十年冤狱。而事实上,聂当年不过是审查人员之一,而非直接侦破人员。冤案最后也是经过公检法层层司法程序而做下的,并非一己之力就能造成。

       微信中指该案在去年7月,杭州市检察院以滥用职权罪对聂提起公诉,上周一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宣判。但又没有说具体被判几年。

       并且,该微信不像其他微信公众号发布,并无权威出处,发布人为“楼主:梦幻人生”。而且在朋友圈的传播中又出现了几个大同小异的版本。有的甚至还用上了聂某受审的图片,后来被网友发现该图片系聂某工作照和其他案件庭审照片剪辑而成。更有甚者,其中的一个版本还冒用了钱江晚报记者陈栋的署名。

各部门紧急辟谣:从未有过此案,该微信是假消息

       今天上午,杭州市检察院和杭州市中级法院纷纷紧急辟谣——从未有过此案,该微信是假消息。

       记者获悉,市检和市中院已经就此事汇报政法委,有关部门作出批示“不信谣不传谣”。

       来自杭州警方的最新消息,这则谣言非常恶劣,目前网警已经介入调查。第二,聂某本人目前正常工作中。

       记者亦联系上聂海芬本人,她说,目前在岗正常上班,并不存在受审的情况。

       记者询问会不会就此事报警或者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利时,聂海芬称这个需要征询组织意见,“还是由组织来定夺比较好。”

钱江晚报记者陈栋将保留自己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钱江晚报一直注重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而客观地发声,真实客观善意,是我们秉承的报道宗旨。令人愤怒的是,这次假新闻的传播中,其中有一个版本用上了“钱江晚报记者陈栋”的署名。

       我们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跑线联系部门,陈栋是晚报的年轻记者,自2009年开始驻台州,日常主要担任台州各类突发以及时政报道,像这类杭州政法新闻从不参与。这段时间陈栋主要在操作一组有关台州各地的客运站调查, 主题是“高大上的客运站,惨淡经营;更高大上的客运站,还在上马;想借客运站拉动周边经济,带动地块增值,这样的思路该换换了”。而微信上所显示的写作和推送的时间为昨天晚上,那时陈栋女儿发烧,他正在医院陪护。

       陈栋说,今天早上开始,他接到不少朋友和日常工作联系中的人员电话询问,有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甚至说“你胆子怎么那么大,写假新闻”,给他今天的工作和心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他说静等杭州警方调查结果,并保留自己追究造假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新闻

刑法修正案九明确——“朋友圈传谣最高可判7年”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有关两张冤案

张辉、张高平系叔侄关系,因涉及2003年发生在杭州的一起强奸致死案,分别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和有期徒刑十五年。

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

杭州市公安局将“5·19”案被害人王某指甲内提取的DNA材料与警方的数据库比对,发现:该DNA分型与2005年即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勾海峰高度吻合。

也就说,在案发10年后发现,可能的真凶已于2005年被枪决,叫勾海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6年1月18日
后一篇:2016年1月1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