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吉林老照片之五十三龙潭山龙凤寺夫余国文化 |
龙潭山——传说中的历史与往事
一座山的伟大,在于它以亘古如斯的不变,承载并见证多变的人世生活。而人的生活,往往以传说或故事流传。有关龙潭山的传说和故事,实际上不变的龙潭山是背景,反映的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夫余王子东明出生与立夫余国的传说,被东汉王充记载在他著名的《论衡》里,说明这个传说至少两千年前就广为流传,并为中原所知。东明立国之“鹿山”,即今龙潭山。这是有史籍可寻的与龙潭山有关的最早传说。在王充反对的虚妄里,这则传说深藏着的历史真相并不虚妄,作为夫余国存在的证据之一,被后代史学家不断引用。
最为吉林人熟悉的传说,是龙潭燕。这则传说,不知始于何时,但至今仍在流传。一只弱小善良的燕子,不畏凶悍强大为害乡里的孽龙,勇于为民除害,终以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1958年,吉林市京剧团将之改编成京剧《龙潭燕》,引起轰动,被调入北京怀仁堂演出并全国巡演。以这个传说开启辉煌历史的吉林市京剧团,30年后,以同一传说创作的又一剧目《灵燕锁孽龙》,整体谢幕,以之成为终结之作。吉林市京剧团已解体经年,但龙潭燕的传说并未终结。
弱小的燕子与强大的孽龙相斗,围绕这座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的传说,并久久流传呢?
这张老照片摄于1910年,画面上端清晰可见“(吉林名所)龙潭山”字样,是作为宣传吉林重要的胜景发行的明信片。其中最醒目的是一组古典建筑,即是龙潭山著名的所在“龙凤寺”。龙凤寺兴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有史可据的,至少在乾隆十九年(1757年)乾隆东巡吉林时曾为其题写“福佑大东”,说明已经存在。龙王庙、关帝庙等都在其后兴建的。这些建筑群和其间供奉的神灵,亦诠释着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话,在吉林人心中,龙潭山是一座有灵之山,不用想起,也不能忘记。
画面上,右侧的三间殿宇,即是龙潭山最早的寺庙“龙凤寺”所在,其他庙舍都是围绕龙凤寺陆续修建的,此时位于其东南部的关帝庙还没有兴修。画面左侧是坐落在龙凤寺两侧的钟楼中的一座。有意味的是,为吉林信众非常熟悉的龙凤寺,供奉的神明,不是龙也不是凤,而是观世音菩萨。这是为什么?
龙潭燕的传说,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应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蕴含着人类图腾崇拜时代的心理基因。近年来,红山文化图腾玉器的不断发现,丰富多彩的图腾物,穿越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时光,汇聚到今天人类的面前,中华“龙祖凤宗”理念形成的图谱,变得真切,龙凤图腾演变的脉络清晰起来。图腾曾经作为一个族群血源与精神的标志,图腾与图腾之间的对峙、抗争与融合,就是人类无史时期的历史。栩栩如生的图腾玉器,使许多看似无稽之谈的历史和传说变得合理,比如黄帝族与炎帝族与蚩尤族的对峙与融合,形成龙图腾,原本不同的图腾在龙图腾上都有体现,这些图腾代表的族群成为华夏共祖……
有学者研究发现,夫余国的习俗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殷商有深刻的渊源,夫余始祖东明的出世,也有鸟图腾崇拜的意味。龙潭燕的传说,是否喻示着鸟图腾部族反抗龙图腾的历史往事呢?
有关龙潭燕的传说仍属无法求证的虚妄,但是龙潭山最早兴建的神殿,却以“龙凤”名之。入主的神灵已是佛教神圣,但是两百多年来包括清帝亲临也无意为之改名,延用至今,说明龙与凤在这块土上早已共融,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