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教案分析
(2010-12-15 12:31:00)
标签:
杂谈 |
一. [话题](Topic) cooking at home
二. [重点词组](Key Phrases)
1. turn on 打开
2. cut up
切碎 3. pour
into倒入 4. put
into 放进去5.mix up 混合
6. add sth to
把……加在…… 7.how many 多少8 .how
much
多少
9. two teaspoons of
…两茶匙
10.a cup of…一杯 11. 3 slices of 三片
12. turn off
关上
三. [交际用语]
1.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1. First, peel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3. Then put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4.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
5. We need three bananas .
四. [重点难点释义](Language Points)
1. Turn on the blender. 打开搅拌器。
(1) 这是一个祈使句,又叫无主句,表示命令、请求等语气以动词原型开头的句子叫做祈使句。
其否定形式是在前面加上 don't 构成。如:
(2)turn 作动词时,表示“转 ( 弯 ) ;翻转”,后加介词短语/副词 ( 作状语 ) 。如:turn on /
off 开/关 ( 收音机, 电灯等 )
如:Please turn on / off the blender. 请打开/关上搅拌器。
2.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我们需要多少香蕉?
3. — How much honey do we need?我们需要多少蜂蜜?
(1) How much 对不可数名词进行提问,表示“多少”,后面跟不可数名词。如:
How much rice do you want ?你想要多少大米?
注意:money 是不可数名词。
(2) 在英语词类中没有量词, 但英语有量的表达法。量的表达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表示容器的名词 +of, 如 a cup of tea, three bottles of milk
②表示单位的名词 +of, 如 a piece of paper, seven piles of rice( 七堆米
)
③其他词 +of, 如 some of the apples .
4. Do you like lettuce in sandwiches ?你喜欢吃莴苣三明治吗?
(1) like v. 喜欢
如: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你觉得这里的天气如何?
老师们总是喜欢学生们问问题。
(2)like prep. 像, 与……一样。词组:look like( 看起来像 ); be like (像)
。
如:He looks like his father .他长得像他爸爸。
What's your new teacher like ?你们的新老师怎么样?
相似词辨析
1. how many 与 how much.
how many 和 how much 都可以表示“多少”的意思。 how many 修饰可数名词, how much
修饰不可数名词。
how much 还可以表示“什么价钱”。如:
2. in 与 into
(1)in 意为“在……内”,是表示静态的介词。 into 意为“进……里”,是表示动态的复合介词。
如:She is walking in the room .她正在房间里踱来踱去。
(2) 在 put , throw, break, lay, fall 等动词之后, 既可以用 in, 也可以用 into,
这时 in也表示动态,常含有 into 的意思。
如:He put all the books in/ into the bag 。他把所有的书都放进书包里。
(3) in 可以用作副词, into 则不能。如:
3. cup 与 glass
如:I would like a cup of tea .我想喝杯茶。
4. need 与 want
(1) 两者都可以表示“要”,“需要”,后面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不定式。
如:He needs someone to help him. 他需要有人帮助他。
(2) want 可以接复合宾语, 而 need 则不能。如:
(3) need 可以用作情态动词,表示必须, want 则不能。如:
You needn't talk so loud. 你不必这么大声讲话。
五. 语法知识
1.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1)可数名词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前面可以用不定冠词、数词或 some 、 many 等词语修饰。
如:a man, an apple, some children, many women
(2) 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前面不能用不定冠词、数词或 many 等词语修饰,但可以用 some , a little
, much
如:some water, a little milk, much food, a piece of bread, two
bottles of ink, some glasses of water
2. need 的用法
need 既是一个情态动词,也是一个实义动词,都是“需要”的意思。当它用作情态动词时,主要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Needn't 可以后接不带 to的动词原形,在疑问句中,也可以把 need 放在句首。如:
You needn't be in bed all the time.你不必老是躺在床上。
Do they need any books ?他们需要一些书吗?
根据以上的单元特点, 我认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即导入课应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能真正让学生动手制作milk
shake,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提前让两个班的每个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而我自己也准备了榨汁机、酸奶、纸杯、刀等制作milk
shake需要的东西。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生动、有趣,受学生欢迎。
第一节课在1班上,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一开始很顺利,学生很兴奋地看着我制作milk
shake,听着我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一杯milk shake很快制作好了。是该给学生品尝的时候了,然而当学生看了看做好的milk
shake的样子,闻了闻味道,说什么也不肯尝试。上课前一天我亲自在家做了一杯milk
shake,说实话,的确没有“卖样”,而且闻起来味道也不怎么好,但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保健的功效。然而,不管我怎样劝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一口。学生不愿喝,当然就没兴趣用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来制作milk
shake。可以说,我这堂课的教学失败了,我看着剩下的酸奶,灵机一动我决定把下节课制作水果沙拉提前来上。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觉得还是有缺憾。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这些学生真不懂配合。
这堂课不成功,本应马上进行总结,加以改正。但在3班紧接着就有第二节课,而且还有老师来听课。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按照我的计划进行教学。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能很积极的响应,在我在制作时,很多学生在认真看,我在用英语讲解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在认真听,还小声地复述,有的还作笔记。当milk
shake做好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品尝,引得听课的老师也要求品尝一下。在轮到由学生自己边制作milk
shake,边用英语介绍材料以及制作步骤时,很多学生都愿意上来试一试,而且做得也很好。可以说这堂课比较成功。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准备,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上完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发现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人",忽略了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由于我是3班的班主任,因此很了解3班学生的特点:活波、积极、爱尝试,在备课时可能不自觉地以2班作为对象;而对1班的学生了解不多,因此导致了这堂课失败。
我还是有点不甘心,于是在总结经验以及在和1班班主任交谈以后,我决定把第一课时未完成的内容补上。第二天上课,我准备了45杯milk
shake(1班学生每人一杯),上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放了一段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趁这个机会把milk
shake放到了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要玩一种猜物游戏(猜猜面前这杯饮料是用什么做的),猜对有奖,但规则是不许看,也不许闻。我数1、2、3,大多数学生按照要求一饮而尽。当然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到这种味道还不错的饮料是他们昨天“死也不喝”的milk
shake。有这样的开头这堂课也就变得顺利起来了。
从这样的一堂课,我体会到什么是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目的和意义。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这一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全面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其次,要面向大多数,教学深度和进度都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同时注意集体教学条件下的个别对待。第三,要采取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速学习(跳级),减速学习(延长学时),组织兴趣小组等,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学习成材。换句话说,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的教育,这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如果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用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使学生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实在太不平等。活生生的人的个性之光将暗然失色,源源不绝的人的智慧之泉则面临冰冻甚至枯竭;充满幻想的人的创造灵感会消隐殆尽。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得好又确实不易。所以,它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