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商隐和“獭祭鱼”

(2022-04-15 09:40:01)
标签:

文化

李商隐

獭祭鱼

教育

无题诗

分类: 谈文史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一位文雅卓绝,却沉沦下僚、深陷牛李党争漩涡而日渐消磨的诗人,在新的一轮山雨欲来前夕,心绪复杂地离开了长安……

不久,岭南传出一首采风的诗《异俗》,诗里有一句说“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这里的“獭祭”,说的其实就是水獭捕鱼吃鱼的“庄严仪式”。写这诗的人是谁?他就是下决心主动远离权力中心后,情绪上得到短暂安慰的晚唐最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今广西桂林(当时尚属蛮荒之地),追随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做他的幕府掌书记。一个失意之人追随另一个更失意的人,会不会“负负得正”呢?当然不会。但李商隐在那里官职却最高做到从六品上阶,是他一生仕途的“巅峰”。对于在当地目睹到的渔猎现象,诗人感到很奇怪:当地农人在水獭捕鱼前就已经开始打鱼,野猪不好对付,就先不猎杀。为什么感到“奇怪”呢?因为李商隐是郑州人,北方人不了解岭南风俗。

说到水獭,它称得上“捕鱼小神兽”,水陆两栖,水性极好,是出了名的游泳潜水健将。传闻水獭捕鱼很执着,就像FBI盯上某个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水獭要捕的鱼,就算你上天入地,也难以遁形。水獭还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一定要把捕到鱼一条一条整齐地排列在岸边,看起来像在“显摆”战绩,其实更像古人祭祀时摆放供品。水獭的世界,真有令人难以琢磨的神秘。

水獭吃鱼的时候,颇有仪式感:后腿作支撑,身子笔挺立起,头上仰,两只前爪向上并拢呈作揖状,眼睛半眯着,那样子就跟古人祭拜神灵一样虔诚:“感谢老天爷恩赐美食!……” 然后捧住鱼开怀品尝。诶,这是水獭可爱的地方!清人孙枝蔚有诗言:“一点虔诚意,惟同獭祭鱼。”但这个看似“虔诚”的“庄严仪式”,实际上充满了自然界的血腥味儿。所以呢,在久远的古代,“獭祭鱼”就已经“威名远播”。

你以为水獭每次捕鱼那么卖力,是因为它很能吃?实际恰好相反,水獭食量有限,大部分捕到的鱼都给“浪费”掉了,转而成为别的小动物口中“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水獭把抓到的鱼整整齐齐摆放在岸边,大约跟孔乙己柜台前“排出四文大钱”一样,是在“摆阔”吧。这水獭真给人一种能者多“豪横”的感觉。

仿佛上天开了个玩笑,诗坛“怪咖”李商隐采风创作了有关“獭祭”的诗,却未曾想身后他自己会得“獭祭鱼”之名。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有一首有名的《断桥》,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李商隐其实就给人一种自己去“看风景”反被人当成“风景”的感觉。

熟悉李商隐的人可能都知道,他是个喜欢刻意用冷典、追求唯美诗风,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李商隐一生仕途失意,个性孤傲而悲情执着。他的诗别开生面,却又常给人云山雾罩的神秘感,为后世留下了足够多的争论“留白”。就拿最为有名的一首“无题”诗来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首诗用到了四个著名典故:《庄子·齐物论》的“庄周梦蝶”,《华阳国志·蜀志》和《蜀王本纪》所载“杜绝啼血”,《文选注》和《搜神记》两部文献相关的“沧海珠泪”。第六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其实也有所本,化用自唐人戴叔伦诗观:“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这种典故“接龙”,不仅毫无违和感,反而还令整首诗显得迷离动人。

这首“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带有不确定性,文义解释的争议历来也最多。自唐五代以来,有人说“锦瑟”是婢女,是歌女,是在悼亡心上人,是乐器本身,抑或仅仅就是个意象。它到底是什么?言人人殊。“独恨无人作郑笺”,是誉是毁,没人拎得清。

李商隐的诗就有这样一种迷人的奇趣,在连续的排列用典中求新尚奇,令无数后人为之倾倒。当然,倾倒之余,后人膜拜就体现为一种集体性的诗体模仿。金朝文学家元好问有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西昆”指的就是后人称呼李商隐诗体的“西昆体”。

李商隐另一首名诗《泪》,被认为用典近乎极致:“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全诗八句,前六句用了六个“流泪”的典故,却并未出现一个“泪”字,写作手法可谓高明。第一句“宫怨之泪”,典出《史记·吕后本纪》;第二句“送别之泪”,典出乐府《乌栖曲》;第三句“湘妃之泪”,典出《博物志》;第四句“怀恩之泪”,典出《晋书·羊祜传》;第五句“异域之泪”,典出江淹《恨赋》;第六句“穷途之泪”,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后世诗人,宋代的杨忆、钱惟演、刘筠等人都曾争相模仿过“西昆体”作过同名诗《泪》,虽说相映异趣,然而千年可证:李商隐一直被模仿,却从来未被超越。

了解“獭祭鱼”现象和李商隐的作品创作风格,解释李商隐“獭祭鱼”外号的由来就变得容易多了。李商隐搞创作,为了运用冷门典故,肯定要经常倒腾他的典籍资料库吧?毫无疑问,他的房间里、书桌前肯定到处摊放着典籍,为的就是便于写作时翻阅查找。那这些典籍摆放,大概就像水獭摆放捕到的鱼一样齐整吧。只是,李商隐写作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水獭一样做一个“虔诚”的姿态呢?后人大概只能想象吧。

李商隐得名“獭祭鱼”,其实算得上形象生动的比喻。它不仅很有画面感地向后人描绘了诗人的求新求变,诗人创作时翻阅典故的勤奋功夫,诗人运用典故的得心应手,也让后人有感于“西昆体”文义的艰涩及诗风的唯美,反而更为之着迷。

“獭祭鱼”之喻,褒贬各半。创作中恰切用典确实很费功夫,但用典的效果是文采斐然,还是故显高深呢?实际因人而异,二者并没有一条绝对明晰的界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