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

(2010-02-27 00:12:05)
标签:

韩孟诗派

险怪

隋唐五代文学

韩愈

连州

文化

分类: 诗僧专栏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

 

教学目的:了解韩孟诗派的特点及刘柳诗歌创作。

重点:韩愈雄奇险怪诗风及成因。

难点:韩愈“以文为诗”。

 

 

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一、韩孟诗派概说(贞元末——元和初)

(一)代表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卢仝、马异、李贺、刘叉。

(二)成因:(1)共同的命运和个性:个性狷介、仕途坎坷,都与韩有交往。

(2)共同的文学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不平则鸣——内心的不平在诗文中宣泄出来;笔补造化——诗人既要有创造性的才思,又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3)共同的创作态度:苦吟,尚奇求怪,力避圆熟平俗,如“推敲”;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李贺“呕出心乃已耳”。

(4)共同的审美趣味: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三)风格:奇崛险怪。他们诗歌题材新异、构思奇特,喜议论,好铺陈,炼奇字,押险韵,多用虚词拗句,从而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四)不足:他们追求新变的精神应该肯定。但是有失误,有时追新求奇过甚,不免流于怪诞。如炼字方面,有的生新奇特,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审美上所谓“陌生化”的效果,有的则艰深怪僻,读之则诘屈聱牙。又如散文化倾向,其表现是以议论入诗,以散文句法入诗,用得适当,增加了诗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则损害了诗歌应有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曾被讥为“押韵之文”。

 

二、韩愈

(一)生平思想(768—824)

字退之,河阳人(河南孟县),自称郡望河北昌黎。三岁时父亲韩仲卿去世,长兄韩会抚养他。韩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韩愈致力于兴儒反佛,可说是继承了家学。十年后,韩会死于韶州贬所(由起居舍人贬),嫂抚养他,极孝义。

贞元二年,韩19岁应举。“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不得授官。从29至34岁,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作推官。贞元十八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广东)连州阳山县令。

        元和元年至十二年,先后任国子监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因平淮有功),进入统治集团上层。十四年,因《谏迎佛骨表》,得罪宪宗,贬潮州刺史。次年回。后官拜国子监祭酒(主持)、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824、12、25),57岁去世。

 

(二)雄奇险怪诗风

        韩愈的诗歌有两种,一种平易,一种奇险。后人谈论最多的是后者,因为它最能反映韩诗的艺术个性,影响也大。其奇崛险怪风格的成因、具体表现、瑕疵以及影响:

1、成因:“风格即人”,韩诗亦然。韩诗奇险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个性特点直接相关。

(1)性格狷介强梗,心理躁郁斗进。韩愈一生充满坎坷,“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登朝之后,为了革除敝政、弹劾权佞、抵斥佛教,屡遭打击,两贬南荒,几乎丧命。(如《进学解》、《送穷文》。)这种生平遭遇,再加上个性倔强,使其心灵扭曲、情感不能理顺。诗境乃心境的对应物,不平和的心态也就不可能外化为“中和”之美的诗风。

(2)才大气雄而又富于创造精神。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瓯北诗话》卷三:“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阔,务为前人所未有。……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

         

2、雄奇险怪的表现:

  (1)意象上。峥嵘奇特、壮伟瑰怪,这源于他总是处于矛盾斗争、躁郁斗进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这样的对应物。如《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新鲜比喻写南山的光怪陆离。韩诗有些意象由生新奇特转入怪异险恶,如《初南食》: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令人毛骨悚然。又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2)“以文为诗”。以文为诗,在杜甫是偶一为之,而在韩愈则成为一种倾向。沈括:“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具体表现:

     a、移植辞赋铺陈排比手法入诗,如《南山诗》,连用带“或”字的诗句五十一个,叠字诗句十四个,铺列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月蚀诗》铺列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b、运用散文章法结构,如《山石》采用游记散文的章法论述游山经历。又如《嗟哉董生行》,形同传记。

     c、破骈入散的句法,即故意不用骈偶,而只用单行奇句。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全用散句。句法方面的另一生新之处是改变上二下三、上四下三的传统句式。如:“有穷者孟郊”、“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子去矣时若发机”、“虽欲悔舌不可扪”。《路旁堠》:“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 《陆浑山火》:“溺厥邑囚之昆仑”等。其特点是句式拗析,多用虚词。诗歌一体,一般少用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之类更罕见。上述手法的运用,有得有失,成功之处在于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失误之处在于一些诗求之过甚,近于“押韵之文”,有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等。

     d、散文化的另一表现是以议论入诗。如《山石》和《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的结尾都是议论,水到渠成,显得自然,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性,诗歌并不排斥议论,而且议论与抒情往往是难解难分的,即言志与抒情常相结合,但韩诗有时议论过多,如《送灵师》首段排斥佛教,全用议论,几近押韵的《谏迎佛骨表》。这就损害了诗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舒芜认为韩诗散文化是追求“非诗之诗”。  (同上)结构上。散文化,散文的结构方式,用奇句单行,少用对偶;好铺叙。如《山石》。

  (3)用奇字。韩诗在语言上,除上述句法方面的新变之外,另一面表现就是喜用奇字、押险韵。韩愈论文主张“唯陈言之务去”,作诗亦然。遣词用字,避熟就生。他评论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异”。但韩诗有时生新过甚,并不妥贴自然。如《陆浑山火》。

        赵翼《瓯北诗话》卷三:“盘空硬语,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搏摭奇字,诘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如《南山诗》之“突起莫间篷”、“讦陷乾窦”、“仰喜呀不仆”:《和郑相樊员外诗》之“禀生肖勒刚”、“烹斡力健倔”等词句。有人说:“像在《石鼓歌》里面,他手持韵文字典一册,选了其中最深奥的字,以期显示他的才学。他惟求文字上的‘险奇’”。(吴经熊)

  (4)声韵上。好用(险韵——僻韵,作诗用艰僻字押韵,或从包含字数不多的韵部中选取韵脚,人觉其险。与宽韵、窄韵相对)。《六一诗话》云:“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5)审美上。以俗、丑为美。“好像故意用令人厌恶的字,若呕、虱、脓疮、丑娃,甚至于‘粪’字”。《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火维地荒是妖怪,……阴气晦昧无清风。……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这是“以丑为美”,(《艺概·诗概》),舒芜认为是追求“不美之美” (陈迩冬《韩愈诗选·序》)。

  

3、韩诗地位与影响:《原诗·内编》上:“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三、孟郊、贾岛、李贺

(一)三人的共同点:

l、他们都与韩愈有密切交往,其创作也都受韩诗追求奇崛险怪的影响。

2、三人都是科场失意不顺、仕途蹭蹬偃蹇。孟效四应科举,四十六岁时才进士及第。五十岁选授溧阳尉。贾岛早年为僧徒,后还俗应举,但屡试不第,直到58岁时,才被任命为遂州长江县主薄。李贺更是命乖运奇,因其父名晋肃,而失去应举的资格(触犯家讳),后任奉礼郎,年27即抑郁而死。

3、三人皆以苦吟而著称。

孟郊《夜感自遣》:“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贾岛(七八八一一—八四三):费了三年工夫的苦心思索,才写了下面二行: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其《题诗后》云:“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推敲”的典故就来源于贾岛苦吟的故事。(见宋曾糙《类说》转引《唐宋遗史》)涉及的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但据今人考证,故事本身不可靠,因韩愈任京兆尹是在逝世前一年,而韩、贾两个早在十多年之前既已结交。不过故事反映贾岛若吟还是符合诗人一生创作情况的。

李贺,《新唐书》本传,李贺作诗刻苦,其母责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出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二)“郊寒岛瘦”

郊岛历来并称,苏轼《祭柳子玉文》云:“郊寒岛瘦”。中国古代诗论重直观感受,而少理性的条分缕析,苏轼此评颇具典型性。“寒”大概主要是 就郊诗的内容而言,多写其苦寒生活及凄凉心境。“瘦”大概主要指贾岛诗内容单薄情感淡漠,显得不饱满不丰腴:另外贾岛工于五律,语言凝炼简约,而又时见奇峭,故给人瘦硬之感。(内容、语言、情调)

孟郊(七五一一一八一四) 他在考场内的运气很不佳,连初试都不曾遭取。他的生活可说是失败的,但是他的诗却是成功的。但是仅《游子吟》这一首诗,已足使他永垂不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得报三春晖?

他不断地唱述他自己的贫苦不幸,苏东坡将他比拟在寒冷中抖栗的蟋蟀。孟郊除《登科后》外几无得意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如:

《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家穷

《秋怀》: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家破

《答友人赠炭》: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苦冻

《悼幼子》: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可怜

《老恨》:无子抄文章,老吟多飘零——老惨

   (三)“鬼仙”李贺

李贺只活到27岁,但流传作品240多首,就年龄与作品数量而言,相当可观,其它诗人少有及之者。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从创作方法来看,他受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以浪漫主义为主。主要表现是想象丰富而奇诡。如《梦天》、《李凭箜篌引》。又如《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 《官街鼓》:“几回天上葬神仙。”《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南山田中行》:“鬼灯如漆点松花。”《长平箭头歌》:“左魂右魄啼饥瘦。”

        钱锺书《读艺录10·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耳。”

        李贺的比喻是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不仅如此,其他的想象奇诡的诗句亦同此理,换言之,李贺想象只所以显得奇诡,奥秘就在于它是一种递进式想象。谜底揭穿,我们就掌握了解开李贺诗风奇诡的一把钥匙。

        李贺因其诗歌想象奇诡,又多写非现实、超现实的虚幻怪诞的意象,所以人们称其为“鬼才”(宋祁语),这并不恰当。

        李贺诗风虽受屈原、李白影响,但成就远不及屈、李。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瑰奇谲怪则似之,秀逸天拔,则不及也。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韵。”

贺诗多乐府歌行,故诗集名《李长吉歌诗》。

 

四、柳宗元、刘禹锡

刘早年与柳同登进士(21、22岁),同为官,共同参加永贞革新(33、34岁),同贬南荒,故“刘柳”并称,二人友情亦为文坛所感动。柳以柳(广西)易刘之播(刘有老母。贵州遵义,更苦。刘后被改为连州刺史);刘为柳送葬,养柳六岁子如己出。晚年与白居易结交,又并称“刘、白”。

 

(一)柳宗元(773——819):在提倡古文创作方面,与韩愈并称,但诗风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南荒十四年,47岁死在贬所。所以,作者借诗歌倾泄胸中的愤悱之情。固其遭遇似屈原,其诗亦有屈骚之义,《唐诗别裁》卷四:“柳宗元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工整的格律抒哀怨之情。

在山水诗方面, “王、孟、韦、柳”并称,但风格不同。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山水游记小品相似,渗透了迁谪意识。其《游南亭初还叙志七十韵》云:“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风格清峭幽冷,如《江雪》、《渔翁》。

 

  (二)刘禹锡(772——842):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诗今存八百余首,数量相当可观,虽不象韩愈那样形成了一个流派,但象柳宗元一样,自成一家,刘柳相比较,刘的诗歌成就高于柳(柳存诗仅160余首)。明人杨慎《升庵外集》卷十六:“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刘禹锡诗题材多样,众体兼备。值得称道的特点有不少,最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一个评价。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里的“豪”是指刘诗雄豪苍劲,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之于作者气质的坚毅和性格的豪迈。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贬谪在外,长达二十多年(湖南朗州、连州、夔州、和州),但志气不衰,傲岸达观。孟柴《本事诗·事感》云:“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十四年后招回,重游玄都观,又题一绝)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白氏原唱《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比,沉郁中有旷达。白居易很欣赏腹联二句,谓之“神妙”。又如《舶台闻秋风》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面对萧瑟衰飒的秋天,诗人不仅没有感到畏缩凄凉,反而精神振奋,诗中实以骏马雄鹰自喻。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老杜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中唐诗人“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这首绝句,的确具有刚健的风骨。 (《金陵五题》中《石头城》、《乌衣巷》等绝句,则含蓄蕴藉,神韵悠扬,此为盛唐绝句的又一特征。)

        刘诗的雄豪苍劲还得之于思想的明哲。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刘禹锡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些作品的雄劲风格的形成正是受益于哲理之感的照耀。除“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外,又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幻良淘沙九首》之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当然,刘诗风格的形成也与其政治抱负以及从政经历有关。

 

柳、刘是韩白两派外的名家。二人并称,诗风不同:前者峭拔简洁,后者雄豪苍劲。《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刘——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

 

阅读书目:

马通伯   《韩昌黎文集校注》

钱仲联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