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
(2010-02-27 00:12:05)
标签:
韩孟诗派险怪隋唐五代文学韩愈连州文化 |
分类: 诗僧专栏 |
第六章
教学目的:了解韩孟诗派的特点及刘柳诗歌创作。
重点:韩愈雄奇险怪诗风及成因。
难点:韩愈“以文为诗”。
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一、韩孟诗派概说(贞元末——元和初)
(一)代表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卢仝、马异、李贺、刘叉。
(二)成因:(1)共同的命运和个性:个性狷介、仕途坎坷,都与韩有交往。
(2)共同的文学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不平则鸣——内心的不平在诗文中宣泄出来;笔补造化——诗人既要有创造性的才思,又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3)共同的创作态度:苦吟,尚奇求怪,力避圆熟平俗,如“推敲”;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李贺“呕出心乃已耳”。
(4)共同的审美趣味: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四)不足:他们追求新变的精神应该肯定。但是有失误,有时追新求奇过甚,不免流于怪诞。如炼字方面,有的生新奇特,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审美上所谓“陌生化”的效果,有的则艰深怪僻,读之则诘屈聱牙。又如散文化倾向,其表现是以议论入诗,以散文句法入诗,用得适当,增加了诗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则损害了诗歌应有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曾被讥为“押韵之文”。
二、韩愈
(一)生平思想(768—824)
字退之,河阳人(河南孟县),自称郡望河北昌黎。三岁时父亲韩仲卿去世,长兄韩会抚养他。韩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韩愈致力于兴儒反佛,可说是继承了家学。十年后,韩会死于韶州贬所(由起居舍人贬),嫂抚养他,极孝义。
贞元二年,韩19岁应举。“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不得授官。从29至34岁,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作推官。贞元十八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广东)连州阳山县令。
(二)雄奇险怪诗风
1、成因:“风格即人”,韩诗亦然。韩诗奇险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个性特点直接相关。
(1)性格狷介强梗,心理躁郁斗进。韩愈一生充满坎坷,“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登朝之后,为了革除敝政、弹劾权佞、抵斥佛教,屡遭打击,两贬南荒,几乎丧命。(如《进学解》、《送穷文》。)这种生平遭遇,再加上个性倔强,使其心灵扭曲、情感不能理顺。诗境乃心境的对应物,不平和的心态也就不可能外化为“中和”之美的诗风。
(2)才大气雄而又富于创造精神。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瓯北诗话》卷三:“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阔,务为前人所未有。……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
2、雄奇险怪的表现:
3、韩诗地位与影响:《原诗·内编》上:“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三、孟郊、贾岛、李贺
(一)三人的共同点:
l、他们都与韩愈有密切交往,其创作也都受韩诗追求奇崛险怪的影响。
2、三人都是科场失意不顺、仕途蹭蹬偃蹇。孟效四应科举,四十六岁时才进士及第。五十岁选授溧阳尉。贾岛早年为僧徒,后还俗应举,但屡试不第,直到58岁时,才被任命为遂州长江县主薄。李贺更是命乖运奇,因其父名晋肃,而失去应举的资格(触犯家讳),后任奉礼郎,年27即抑郁而死。
3、三人皆以苦吟而著称。
孟郊《夜感自遣》:“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贾岛(七八八一一—八四三):费了三年工夫的苦心思索,才写了下面二行: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其《题诗后》云:“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推敲”的典故就来源于贾岛苦吟的故事。(见宋曾糙《类说》转引《唐宋遗史》)涉及的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但据今人考证,故事本身不可靠,因韩愈任京兆尹是在逝世前一年,而韩、贾两个早在十多年之前既已结交。不过故事反映贾岛若吟还是符合诗人一生创作情况的。
李贺,《新唐书》本传,李贺作诗刻苦,其母责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出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郊岛历来并称,苏轼《祭柳子玉文》云:“郊寒岛瘦”。中国古代诗论重直观感受,而少理性的条分缕析,苏轼此评颇具典型性。“寒”大概主要是 就郊诗的内容而言,多写其苦寒生活及凄凉心境。“瘦”大概主要指贾岛诗内容单薄情感淡漠,显得不饱满不丰腴:另外贾岛工于五律,语言凝炼简约,而又时见奇峭,故给人瘦硬之感。(内容、语言、情调)
孟郊(七五一一一八一四) 他在考场内的运气很不佳,连初试都不曾遭取。他的生活可说是失败的,但是他的诗却是成功的。但是仅《游子吟》这一首诗,已足使他永垂不朽:
他不断地唱述他自己的贫苦不幸,苏东坡将他比拟在寒冷中抖栗的蟋蟀。孟郊除《登科后》外几无得意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如:
《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家穷
《秋怀》: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家破
《答友人赠炭》: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苦冻
《悼幼子》: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可怜
《老恨》:无子抄文章,老吟多飘零——老惨
李贺只活到27岁,但流传作品240多首,就年龄与作品数量而言,相当可观,其它诗人少有及之者。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从创作方法来看,他受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以浪漫主义为主。主要表现是想象丰富而奇诡。如《梦天》、《李凭箜篌引》。又如《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 《官街鼓》:“几回天上葬神仙。”《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南山田中行》:“鬼灯如漆点松花。”《长平箭头歌》:“左魂右魄啼饥瘦。”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瑰奇谲怪则似之,秀逸天拔,则不及也。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韵。”
贺诗多乐府歌行,故诗集名《李长吉歌诗》。
四、柳宗元、刘禹锡
刘早年与柳同登进士(21、22岁),同为官,共同参加永贞革新(33、34岁),同贬南荒,故“刘柳”并称,二人友情亦为文坛所感动。柳以柳(广西)易刘之播(刘有老母。贵州遵义,更苦。刘后被改为连州刺史);刘为柳送葬,养柳六岁子如己出。晚年与白居易结交,又并称“刘、白”。
(一)柳宗元(773——819):在提倡古文创作方面,与韩愈并称,但诗风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南荒十四年,47岁死在贬所。所以,作者借诗歌倾泄胸中的愤悱之情。固其遭遇似屈原,其诗亦有屈骚之义,《唐诗别裁》卷四:“柳宗元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工整的格律抒哀怨之情。
在山水诗方面, “王、孟、韦、柳”并称,但风格不同。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山水游记小品相似,渗透了迁谪意识。其《游南亭初还叙志七十韵》云:“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风格清峭幽冷,如《江雪》、《渔翁》。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贬谪在外,长达二十多年(湖南朗州、连州、夔州、和州),但志气不衰,傲岸达观。孟柴《本事诗·事感》云:“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十四年后招回,重游玄都观,又题一绝)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白氏原唱《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比,沉郁中有旷达。白居易很欣赏腹联二句,谓之“神妙”。又如《舶台闻秋风》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面对萧瑟衰飒的秋天,诗人不仅没有感到畏缩凄凉,反而精神振奋,诗中实以骏马雄鹰自喻。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老杜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中唐诗人“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这首绝句,的确具有刚健的风骨。 (《金陵五题》中《石头城》、《乌衣巷》等绝句,则含蓄蕴藉,神韵悠扬,此为盛唐绝句的又一特征。)
当然,刘诗风格的形成也与其政治抱负以及从政经历有关。
柳、刘是韩白两派外的名家。二人并称,诗风不同:前者峭拔简洁,后者雄豪苍劲。《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阅读书目:
马通伯
钱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