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2010-02-27 00:00:38)
标签:

初唐四杰

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

《春江花月夜》

沈宋

山川

文化

分类: 诗僧专栏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教学目的: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重点:“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四。

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一、隋代文学(581---618)

(一)特点:过渡性。

      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无文。”)

      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二)作家

   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

   另有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     唐刘餗(SU)《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二、宫廷诗苑

(一)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史)

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二)宫廷诗苑在初唐诗歌的演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表现在:

        1、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

2、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

3、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

 

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

        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

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

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三)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1、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

(1)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2)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

《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2、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

(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

(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

(3)风格“绮错婉媚”。

如《奉和山夜临秋》:(P219史)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

  正名对:日月—天地;   同类对:花叶—草芽;  连珠对:萧萧—赫赫;

  双声对:黄槐—绿柳;   叠韵对:彷徨—放旷;  双拟对:春树—秋池。

       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3、“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1)特点: 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

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

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2)“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43首。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

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

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

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受笔”的许国公苏颋为其写了墓志铭。

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多合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P219史)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两叹:“真才子!”

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峤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 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 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见《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

 

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摸棱两可”的典故出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

 

(3)沈宋——律诗的定型  

沈佺期,存诗150多首,以五律成就高。

宋之问,存诗196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

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

《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省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如沈佺期《古意呈乔补之》(又题乐府旧题《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欲断肠。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

 

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如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

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之奉溺器”;从泷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后被赐死。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

三、王绩与“初唐四杰”

(一)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

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

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JING)钗布衣的村姑”。

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

 

(二)“初唐四杰” ——唐诗的“始音”。

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

 

王勃,约活29岁。祖父王通,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对历书、尚书、易经,多有撰述、布述、发挥。十五岁上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对国家大政提出三项建议。被推举为“神童”。

十七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受连累,贬交阯令。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其兄弟也极有才,因参与谋反被诛。

有《滕王阁序》。

 

杨炯,约活40多岁。“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浑天赋》。13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盈川令,死于任上。

   

卢照邻,约活54岁。号幽忧子,四杰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自投颖水而死。

 

骆宾王,约活40多岁。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JUE)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P266作)

其下落有几种说法:

A、李敬业败,被诛。《旧唐书本传》;

B、李敬业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首来降,《资治通鉴》;

C、投江而死,张鷟《朝野佥载》;

D、兵败后,不知所终。《新唐书本传》;

E、兵败,逃遁,后为僧,落灵隐寺。

四杰身后也很可怜,王骆两族被灭,杨卢无子嗣。

 

四杰的成就: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1、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人。“惟蜀有材”。

他生于富有之家,至京师,用尽心思,以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弛走京毂,碌碌无为,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其一生与武后政治相始终。其矛盾在于,既迎合武周,上《大周革命颂》,又谴责武后政治,屡屡上言。

他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被重用。曾随武攸宜功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后辞职归乡侍父亲。被县令段简诬陷人狱而死,42岁。(按:陈回乡归隐是带官职的。段简受武三思指使,贪图陈家资财,罗织罪名,陷害陈。)

 

2、革新主张:“初唐四杰”与陈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陈更彻底。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P30史)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不是指什么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古1986、4,P108)

兴寄——有比兴、寄托。如《感遇》“兰若生春夏”。

 

       3、创作 

         《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燕昭王》、《郭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

 

4、成就与不足: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黄周星《唐诗快》: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无一人。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诗古体多,近体少,“复多变少”(皎然《诗式》),有些作品缺少文采和充足的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五、《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普遍有一种对生命的留连和伤感——实际上这正是那个时代所赋予人的,也是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现了许多《代悲白头吟》、《白头翁》这样诗题的诗,感伤生命的流逝。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希夷的一首。(P232史)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初盛唐之交。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篇,但《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宪天问》)

《春江花月夜》与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同为当时名篇。一为颂春,一为惜春,对生命意识的感受是敏感的:“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唐新语》记载:刘希夷舅宋之问喜后二句。求外甥将此诗尤其后二句让给自己,刘不同意,宋就用土袋压死了他。)

《春江花月夜》成就:

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洗尽艳情诗的绮罗香泽脂粉,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

2、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由春、江、花、月、夜,逐层铺展,而又以月贯穿之。对月的描写又是多角度的:初出——天上——斜月——落月。

3、章法整齐而有变化。四句为一韵群、意群,构成一节,忽平忽仄,产生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4、情景理融为一体,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

5、语言清丽,绝弃了宫体诗的绮靡。还具有民歌的特点:如反复歌咏。春江、海、月(15次)反复出现;又如对偶、顶真的运用。

 

清人毛先舒:“张之‘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附:“兴象”——

          兴,钟嵘:“文有尽而意无穷,兴也。”指的是诗歌表现上具有的那种言近旨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象,物象,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图象,即客观事物。兴是潜隐的,象是显在的。

兴象,要求诗歌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物表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蕴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就是这样的境界。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这样的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兴象”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比较:谢朓的《玉阶怨》与李白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