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一个健康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吧
(2010-03-17 09:51:12)
标签:
家庭育儿夫妻关系家庭关系80后 |
分类: lulu的絮絮叨叨 |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仅仅定义在身体方面,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殊不知要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最需要的恰恰是被遗忘了的心理构建。看了很多育儿的书籍,在构建孩子的健康心理方面都作出了越来越完善的讲解,包括了保护孩子各个“敏感期”的发展、尊重孩子的天性……而我认为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拿Lulu自己来说,Lulu爸和Lulu妈的感情好的没话说,现在分居两地,每天的“电话粥”煲的是一个半劲啊,早中晚各一顿还带一餐宵夜,肉麻的让80后的姑娘我都觉得“顶唔顺”,而从小Lulu被灌输的思想就是“结婚了就以自己的家庭为重,大家为辅”。在这一点上,Lulu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更是做出了模范带头作用,Lulu妈的小家在厦门,爹妈在湖北,一般情况下一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去几天,分开的时候就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湖北的老俩口从来不在女儿面前说什么“哎呀,好想你啊。”“哎呀,回来吧。”……之类让孩子更加牵挂或内疚的话语,而是把自己照顾的好好的,每天买菜做饭,散步锻炼,上演让人羡慕窝心的“头发花白的、手牵着手的老俩口的幸福生活”。
现在Lulu有了自己的家庭,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又转到了Lulu身上,Lulu一直都是个独立的姑娘,Lulu爸妈也相信女儿有处理各类大小事宜的能力,所以基本也不操心,现在为了照顾孙子,Lulu妈只好被迫打破了一贯的生活方式,过起了祖孙三代的生活。在Lulu妈准备来跟我们小家一起生活之前,Lulu爸就阐明了他们的观念“孩子是你们的,要怎么带你们说了算,我们如果有建议只说一次,绝不干涉你们的生活。”乖乖,这个话听了会让多少人羡慕啊……要知道,现在有多少老人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是对子女的小家生活强加干涉,完全搞不清楚这小家不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孩子跟另一个人组合成的另一个独立的家庭。
一个人在和父母的家庭中所受的影响会直接作用在自己成家后的家庭里的表现,例如80后的小夫妻离婚率超高,无非是因为80后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大部分娇生惯养惯了,无法体谅迁就彼此导致日子没法过了。很多家长都只看眼前,不顾后果,从没想过把孩子伺候到离开自己了,成家了,接下来的日子还怎么过。其实很多家长是从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理,却因此牺牲了孩子独立的人格。在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里,明确的表明了,在她的校园里,不允许家长在给孩子的信件里提到“妈妈想你”“孩子你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等一系列让孩子脆弱的话语,更加不允许把孩子搂在怀里或哭泣或诉说的举动,这些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看似是真情流露,看似是伟大的母爱,其实都是无形中残害孩子的利器。
爱与不爱用不着这些有的没的的形式,孩子会从你日常的一切细小举动中体会到爱或不爱。真的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知道你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自尊重本性的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理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在扼杀孩子天性的过程中来满足自己的种种。大部分爱好管教孩子,对孩子一手包办的家长十有八九是从自己的家长身上有样学样的,所以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然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传递下去……
前段时间在一个妈妈的博客里看到“离婚了,孩子跟谁好”的帖子。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做维系婚姻关系的理由,其实不然,孩子的内心有多强大,承受能力有多大是大人无法想象的,如果把孩子当做你和配偶维系关系的理由,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单亲家庭的爸爸或妈妈的确会承受比常人多的压力,大多数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都是因为这个单亲爸爸或妈妈的内心本身不够强大,也许把自己的自卑或怨气或不想低人一头的观念都带到了孩子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单亲的爸爸妈妈也许会带出很会学习,很有出息的孩子,却少有心理健康孩子的原因。
所以我说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实这个完整并不是一定要由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组成,完全看你自己怎么去看待它,如果你身为单亲父母带着孩子,却把日子过的自然滋润无比,自己不觉得它不完整、不正常,那么孩子会在你的影响下也不觉得它不完整、不正常,那么它就是完整的、正常的。
Lulu认为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是“根根相连,却各自生长”的,试用于家庭和家庭间,父母和孩子间,夫妻关系间……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自己都找不到主题了,呵呵……
给小人儿买了双优安赤足,中午回家就可以穿喽……
拿Lulu自己来说,Lulu爸和Lulu妈的感情好的没话说,现在分居两地,每天的“电话粥”煲的是一个半劲啊,早中晚各一顿还带一餐宵夜,肉麻的让80后的姑娘我都觉得“顶唔顺”,而从小Lulu被灌输的思想就是“结婚了就以自己的家庭为重,大家为辅”。在这一点上,Lulu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更是做出了模范带头作用,Lulu妈的小家在厦门,爹妈在湖北,一般情况下一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去几天,分开的时候就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湖北的老俩口从来不在女儿面前说什么“哎呀,好想你啊。”“哎呀,回来吧。”……之类让孩子更加牵挂或内疚的话语,而是把自己照顾的好好的,每天买菜做饭,散步锻炼,上演让人羡慕窝心的“头发花白的、手牵着手的老俩口的幸福生活”。
现在Lulu有了自己的家庭,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又转到了Lulu身上,Lulu一直都是个独立的姑娘,Lulu爸妈也相信女儿有处理各类大小事宜的能力,所以基本也不操心,现在为了照顾孙子,Lulu妈只好被迫打破了一贯的生活方式,过起了祖孙三代的生活。在Lulu妈准备来跟我们小家一起生活之前,Lulu爸就阐明了他们的观念“孩子是你们的,要怎么带你们说了算,我们如果有建议只说一次,绝不干涉你们的生活。”乖乖,这个话听了会让多少人羡慕啊……要知道,现在有多少老人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是对子女的小家生活强加干涉,完全搞不清楚这小家不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孩子跟另一个人组合成的另一个独立的家庭。
一个人在和父母的家庭中所受的影响会直接作用在自己成家后的家庭里的表现,例如80后的小夫妻离婚率超高,无非是因为80后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大部分娇生惯养惯了,无法体谅迁就彼此导致日子没法过了。很多家长都只看眼前,不顾后果,从没想过把孩子伺候到离开自己了,成家了,接下来的日子还怎么过。其实很多家长是从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理,却因此牺牲了孩子独立的人格。在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里,明确的表明了,在她的校园里,不允许家长在给孩子的信件里提到“妈妈想你”“孩子你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等一系列让孩子脆弱的话语,更加不允许把孩子搂在怀里或哭泣或诉说的举动,这些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看似是真情流露,看似是伟大的母爱,其实都是无形中残害孩子的利器。
爱与不爱用不着这些有的没的的形式,孩子会从你日常的一切细小举动中体会到爱或不爱。真的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知道你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自尊重本性的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理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在扼杀孩子天性的过程中来满足自己的种种。大部分爱好管教孩子,对孩子一手包办的家长十有八九是从自己的家长身上有样学样的,所以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然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传递下去……
前段时间在一个妈妈的博客里看到“离婚了,孩子跟谁好”的帖子。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做维系婚姻关系的理由,其实不然,孩子的内心有多强大,承受能力有多大是大人无法想象的,如果把孩子当做你和配偶维系关系的理由,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单亲家庭的爸爸或妈妈的确会承受比常人多的压力,大多数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都是因为这个单亲爸爸或妈妈的内心本身不够强大,也许把自己的自卑或怨气或不想低人一头的观念都带到了孩子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单亲的爸爸妈妈也许会带出很会学习,很有出息的孩子,却少有心理健康孩子的原因。
所以我说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实这个完整并不是一定要由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组成,完全看你自己怎么去看待它,如果你身为单亲父母带着孩子,却把日子过的自然滋润无比,自己不觉得它不完整、不正常,那么孩子会在你的影响下也不觉得它不完整、不正常,那么它就是完整的、正常的。
Lulu认为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是“根根相连,却各自生长”的,试用于家庭和家庭间,父母和孩子间,夫妻关系间……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自己都找不到主题了,呵呵……
给小人儿买了双优安赤足,中午回家就可以穿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