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验一  进出口价格核算

(2010-11-12 21:56:21)
标签:

国际贸易

实验

价格核算

分类: 学习记录

一、实验目的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价格是合同中的主要交易条件之一,也是发盘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买卖双方都特别关心的问题。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熟悉进出口价格的表示方法及价格的构成,通过进出口报价、还价核算,从而掌握报价、还价的核算要点;学会运用顺算法、逆算法、总价法分别进行相关核算,正确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以争取较好的成交价格。明确价格是买卖合同的核心条款以及对外贸企业经济效益核算的重要性。

二、实验要求

(一)实验总体要求

1.  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       了解进出口商品价格构成。

(2)       了解核算步骤及相关的计算依据。

2.  正确表示单价与总值。

3.  迅速查找相关信息。

4.  准确核算成本、费用、利润。

5.  掌握顺算法、逆算法、总价法的核算方法。

6.  遵守实验纪律,完成实验要求,做好实验过程记录。

7.  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具体要求

1.价格核算商品范围: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服装、家具和。

2. 每人至少完成一笔出口核算业务及进口核算业务。出口采用CIF价格,进口采用FOB价格。

3.出口价格核算中其他费用按照采购成本的10%进行核算;最初报价预计利润设定为10%价格核算中,买方还价为出口报价的95%。进行出口还价核算,必须保证出口利润为8%,否则重新报价,最终利润确保8%

4.进口价格核算中,国内总费用按照进口价格10%进行核算;还价按照利润的10%核算

5.核算过程中为保留四位小数,最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掌握价格的表示方法

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多采用固定价格,一般包括商品的单价(Unit price)和总值(Total value)两项基本内容。单价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即计量单位、单位价格金额、计价货币和贸易术语。

(二)出口价格核算

1.出口商品价格构成

CIF条件出口。出口商品价格的构成包括成本、费用和利润三部分:

1)成本(Cost。出口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和进货成本三种类型。

2)费用(Expenses/Charges。出口商品的费用包括国内费用和国外费用两部分。

国内费用项目较多,主要有:

     加工整理费;

     包装费用;

     保管费用(包括仓租、火险等);

     国内运输费用(仓库至码头、车站、空港、集装箱运输场、集装箱堆场);

     拼箱费(如果货物构不成一整集装箱)

     证件费用(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费、许可证费、报关单费等);

     银行费用(贴现、贷款利息、手续费等);

     预计损耗(耗损、短损、漏损、破损、变质等);

     港区港杂费(出口货物在装运前在港区码头所需支付的各种费用);

     经营管理费(通讯费、交通费、交际费等费用)等。

国外费用主要有:

①国外运费(自装运港至目的港的海上运输费用);

②国外保险费(海上货物运输保险);

③如果有中间商,还应包括支付给中间商的佣金。

(3)       预期利润Expected profit)。在出口交易中,利润对于出口商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它是价格构成中必不可少的。

国际货物买卖中常用贸易术语其价格的基本构成为:

FOB价(FCA价)= 成本+国内费用+预期利润

CFR价(CPT价)= 成本+国内费用+预期利润+国外运费(F

=  FOB + F

CIF价(CIP价)= 成本+国内费用+预期利润+国外运费(F+国外保险费(I = FOB + F + I = CFR + I

2.出口报价核算

1)成本核算

对于从事出口的贸易公司来说,需要了解的主要是进货成本。一般是指国内供货商的报价,它包含了增值税。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出口退税是对出口商品采取增值税全额或按一定比例先征后退的做法。所以,对出口商品的实际进货成本的核算应当剔除增值税。

进货成本 = 采购成本-出口退税额

因为:   采购成本 = 货价+增值税额 

增值税额 = 货价×增值税率

所以:   采购成本 = 货价+货价×增值税率 = 货价×(1+增值税率)

即:     货价 =

又因为: 出口退税额 = 货价×出口退税率

即:     出口退税额= ×出口退税率

所以:   进货成本=采购成本- ×出口退税率

整理后得到:进货成本 =采购成本×(1-

2)费用核算

1)运费核算

采用海运班轮运输方式。

在国际货物运输中,经常使用的是 20 英尺40 英尺集装箱,20 英尺集装箱的有效容积为25 立方米40 英尺集装箱的有效容积为55 立方米

在没有任何附加费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

F = f ×Q

式中:F为总运费;f为基本费率;Q为货运量。

  在有各种附加费,而且附加费按基本费率的百分比收取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

   F = f×(1+S1+S2+……Sn×Q 

式中S1……Sn为各项附加费的百分比。

  在各项附加费按绝对数收取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

  F = (f+S1+S2+……Sn)×Q 

式中S1……Sn为各项附加费。

2)保险费核算

买卖合同采用CIFCIP条件时,保险由出口方办理,因此,有必要进行保险费的核算。保险费是通过确定保险金额后乘以一定的保险费率得到的。

保险金额 = CIF(或CIP)价×(1+保险加成率)

保险费 = 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CFR = FOB + F

CIF = CFR + I  = CFR + CIF价×(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由此得出FOBCFRCIF三种价格的换算公式:

CIF =    

同理得出:

  CIP =

3) 佣金的核算

佣金(Commission)指代理人或经纪人为委托人服务而收取的报酬。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佣金常常表现为交易的一方支付给中间商的报酬。

价格中包含了佣金,则称为含佣价;不包含佣金,则称为净价。

含佣价 = 净价+佣金

佣金 = 含佣价×佣金率

含佣价 = 净价+含佣价×佣金率

整理后得:   含佣价 =

4)出口税收核算

对出口货物,大部分商品免征出口税。征收出口税的产品基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类产品。对于需要缴纳出口关税的货物,海关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条例》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的税率,从价征收出口关税。

出口关税税款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出口税税额 = 完税价格×出口关税税率

完税价格 =

整理后得到   出口税税额 = ×出口关税税率

5)其他费用核算

在出口贸易中,银行费用通常是指出口商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取货款时所交的费用。银行通常是按成交的发票金额的一定的百分比来收取费用,计算时应按报价来核算。

垫款利息是指出口商在国内购进货物至从国外买方收到货款期间由于资金的占用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出口商给予买方远期付款时的利息损失。垫款利息的计息是按照采购总成本进行核算,远期收款利息一般按成交金额来核算。

如果货物的托运、订舱、报关、装箱等委托货代公司来办理,则相关费用统称为包干费用,应计入总费用中。

3)利润核算

利润是企业的收入,其核算的方法由企业自行决定,可以以某一固定的数额作为单位商品的利润额,也可以用一定的百分比作为利润率来核算利润额,其计算基数可以是生产成本或是购货成本或是出口成本,也可以是销售价格。计算方法有:

方法一:

价格=成本+利润额=成本+成本×利润率

价格=成本×(1+利润率)

利润额=成本×利润率 

方法二:

价格=成本+利润额=成本+价格×利润率

价格-价格×利润率=成本

价格×(1-利润率)=成本

  价格 =    

   利润额 = 价格×利润率

4)出口经济效益分析

计算出口换汇成本及出口盈亏率。

5)出口报价

将核算的成本、费用及利润累加起来,对外报出CIF外币价格。

3.还价核算

还价核算通常是根据客户的还价,采用逆算法进行核算,即用收入减去支出后大于、等于或小于成本的原理,来确定自己是否还有利润,利润额是多少?计算利润额时可以是单位商品的利润额或者是一个集装箱的利润额,也可以是整批货物的利润额作为基数。即单价法或总价法。一般来说,采用总价法比较直观、精确,还可以迅速核算出利润率,并与原报价的利润率相比较。

4.成交核算

接受对方的发盘或还盘前,应对即将成立的出口合同进行核算并填具出口合同核算表。

 

出口合同核算表

 

进口方:

货物名称

成交条件

装运港

目的港

集装箱量

运费率($

运费额($)

 

 

 

 

 

 

 

 

成交数量

毛重(kg

净重(kg

长(㎝)

宽(㎝)

高(㎝)

 

 

 

 

 

 

 

   

 

 

 

总尺码:

 

货号

计量单位

包装件数

包装方式

进货单价(元)

总额(元)

合同单价(US$

总额(US$

 

 

 

 

 

 

 

 

        

 

货款支出

 

货款收入

 

其他资料

保险费率

保险加成率

佣金率

其他费用

增值税率

出口退税率

 

 

 

 

 

 

 

 

 

合同核算

 

美元(US$

人民币(元)

收入

销售收入

 

 

退税收入

 

 

支出

出口运费

 

 

出口保险费

 

 

客户佣金

 

 

进货成本

 

 

国内费用

 

 

利润

利润额

 

 

利润率

 

 

 

出口盈亏率

 

 

 

出口换汇成本

 

 

 

(三) 进口价格核算

进口商品的价格构成及核算与出口商品价格构成及核算相似。以FOB条件核算进口价格。

    1.进口商品价格构成

1)出口商报价

进口合同价格在进口合同成立之前是一种估价,是买卖双方通过磋商可以取得一致意见的合同价格,有时也是进口方争取以此为基础交易的价格。在合同成立后,就是合同写明的商品价格。要求出口商报FOB价格。

FOB进口货物成本=FOB进口合同价+运费+保险费+进口国内费用+进口税费

CFR进口货物成本=CFR进口合同价+保险费+进口国内总费用+进口税费

CIF 进口货物成本=CIF进口合同价+进口国内总费用+进口税费

    2)进口费用

    进口国内费用包括的内容有:

卸货费、驳船费、码头建设费、码头仓租费等费用;

进口商品的检验费和其他公证费用;

银行费用,如开证费及其他手续费;

报关提货费;

国内运费、仓租费;

从开证付款至收回货款之间所发生的利息支出;

其他费用。

国外费用

①国外运费(自装运港至目的港的海上运输费用);

②国外保险费(海上货物运输保险);

③如果有中间商,还应包括支付给中间商的佣金。

(1)     毛利润

是进口商的预期利润。

    2. 进口价格核算

1)进口总成本核算

进口总成本包括出口商报价与进口费用。

1)  运费与保险费用核算

保险金额的计算公式为:

保险金额=FOB(或FCA)价×(1+平均运费率+平均保险费率)

2)进口关税的核算

进口关税的完税价格采用CIF价格。

进口货物采用CFR价格术语成交,应加保险费组成完税价格。其公式为:

   完税价格=CFR÷(1 – 保险费率)

   进口货物采用FOB价格术语成交,应加保险费和运费组成完税价格,其公式为:

完税价格=FOB+ 运费)÷(1 – 保险费率)

应纳关税额=应纳税进口货物数量  完税后价格  适用关税税率

2)  应纳增值税与消费税核算

应纳增值税计算

   增殖税属于价外税,其大小由组成应纳增值税价格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算所得,即:

   应纳增值税额=组成计税价格  适用税率  应税进口数量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 + 关税 + 消费税

应纳消费税的计算

从国外进口应纳增值税与消费税的商品,海关要征收增值税与消费税。

从价定率消费税征收。我国消费税采用价内税,即计税价格组成中包括消费税税额。

    单位货物应纳消费税税额=组成计税价格  适用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 + 关税 + 消费税

    其中,关税完税价格即上述进口货物完税价格。故公式可整理为: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 ×(1+适用关税税率)]÷(1-适用的消费税

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征收应税消费税,以海关核定的应税消费进口数量为计税依据,计算公式为:

应纳消费税额=应纳税进口数量  适用定额税率

4)佣金与折扣核算(见出口核算部分)

5)其它费用核算

进口费用包括:国内的运输保险费用、银行费用、仓储费、报关提货费等等。

6)进口总成本核算

进口总成本=FOB合同价+运费+保险费+进口货物国内总费用+关税+消费税

+增值税

=CFR合同价+保险费+进口货物国内总费用+关税+消费税+增值税

=CIF合同价+进口货物国内总费用+关税+消费税+增值税

2)利润核算

利润=销售收入-采购成本-进口关税-各项费用

3)进口经济效益分析

1)进口商品盈亏率

进口商品盈亏率=【进口商品国内销售收入(人民币)-进口总成本(人民币)】/进口总成本×100%

2)进口美元赚赔额

进口美元赚赔额=进口商品盈亏率(人民币)/进口支付美元金额

4)还价核算

根据成本、利润核算进行还价核算。

5)成交核算

接受对方的发盘或还盘前,应对即将成立的进口合同进行核算并填具进口合同核算表。

进口合同核算表依照出口合同核算表填制。

四、实验思考题

1.进出口价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进出口价格核算包括那些步骤?

3.进出口价格核算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