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和”字的思考
今天和一个朋友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说饭菜的口味不是很好,继而进一步地调侃说:“这个做饭的厨师不知道如何调和五味!”于是就借此话题聊到了中国人心目当中的这五味——辛、甘、酸、苦、咸,但至于“调和”的这个“和”字却随后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以前看一些古文的时候,依稀记得,“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指乐器,也指声音的和谐。后来又得知《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调也。”看来“和”就是“调和”的意思。
但究竟该如何去理解这个“和”字,却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当中讲到养生的总的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这就可以归纳为一个“和”字,也就是说人只要“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长寿。于是我又想到了曾经看过的关于故宫建筑上的一些介绍,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建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一个“和”字。“太和”、“中和”、“保和”其实也是源于中国文化的关于养生的精髓。“太和”就是最大的“和”,是“和”的最高境界,“中和”和“保和”应该理解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中和”就是要符合这个“和”,比如有些中医的大家理解“中医”的概念并非是“中国的医学”这么简单,而是指中和的医学,就是要把阴阳调和成平衡、中和的状态。“保和”就是要保持这个“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始终保持这个“和”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太和”的境界。
古人认为,厨师和乐师是最懂调和之道的两类人。人每天吃饭是为了养身体,而音乐是为了养灵魂。身和心是分不开的,只养好了身体而没有养好心灵,那是行尸走肉,只有肉体和心灵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所以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美好的情怀,才是身心的健康,这也是“和”。
《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君子之道其实就是一种“和”的状态。但是要达到“和”的这种状态是需要技巧的,就像和面一样,粉末状的面粉,配上适当的水,以一定的力道和技巧才能和成松软适度的面。
所以人不能只是面粉,否则一拍就散了。要加上适当的水去调,当然也不能调成浆糊。应该调成一种“和”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越揉越有劲道,最后就变成了拉面,柔中有韧,拉都拉不断。
于是越想这个“和”字就越有味道,但基于我的水平仿佛又道不明白,或许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