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潍坊五道庙

(2021-02-03 20:56:16)
标签:

旅游

闲来无事,和朋友一起闲逛到了潍城区五道庙。因疫情原因,五道庙关闭,我们就在周边转了转,有几条老胡同和老房子,拍了几张图片。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潍坊五道庙

借用潍坊作者王瑞普的文字资料来介绍一下五道庙吧。

揭秘老潍县五道庙

  说起老潍县五道庙,潍坊原住居民总有拉不完的话题。

  老潍县五道庙一般指位于老潍县西南关的五道庙。实际上,老潍县五道庙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今潍城区五道堂巷便因为其中的五道堂而得名。五道庙原址在今潍城区人民街、爱国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至今,五道庙门前的街道仍然维持通向五个方向的格局。潍坊五道庙

五道堂及其神灵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神灵。

老潍县五道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潍县知县郭梦麟的祠堂。五道堂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五道将军一手高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怒目直视,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内建有钟楼、香火池,还栽有四株古松,遮云蔽日。院内北侧,还建有关圣帝君神龛。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方法是夜深人静时敞开自家门,拿九张祭奠用的黄草纸(其中一张用毛笔写上竖排格式的专用祝词)到附近寻找一处十字路口烧掉,然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呼唤孩子回家,一边回到家中在病童的脸上、身上抚摸几下即可。专用祝词是:“荡荡游魂何处留存荒郊野外遍地搜寻路有路神五道将军游魂附体重加精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九个九字一笔写成)”。据说灵验得很。

仙师庙及其神灵

  其实,老潍县五道庙的名声以及对民众生活的特殊影响主要来自与五道堂仅一墙之隔的仙师庙。

  仙师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原址在老潍县西城(潍县城)安乐街北端的北城墙边。

1922年,仙师庙移至潍县五道堂的南邻重建。重建后的仙师庙在原安乐街仙师庙的西南方向。仙师庙有一个小门与五道堂相通。

  仙师庙也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庙宇,供奉俗称为“老师父”的仙师。从史书中查阅不出仙师“老师父”为何方神灵。民间传说仙师“老师父”为铁狸子、狐狸或黄鼬中得道成仙的神灵。

  当地民间关于仙师“老师父”来历的传说是:清末民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自东北方向来到潍县西南关。他医道高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老者后来突然失踪。大家便联想起五道堂南侧的一处类似于铁狸子、狐狸或黄鼬洞穴的斜坡状洞口。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说自己亲眼看见老者化作一道白光进入洞穴。一传十、十传百,民众便对那处洞穴顶礼膜拜,称老者为仙师、老师父,祈求健康多福,不幸染疾的民众祈求老师父保佑早日康复。据说也灵验得很。

  按照民间传说,“老师父”共有兄弟六位,其中的五位得道成仙,“老师父”的道行和威望最高。人们把“老师父”及其兄弟看作是福运、友善、祥和、治病除灾的人格化身。1922年,潍县一位丁姓士绅倡议在五道堂南侧斜坡状洞口处重建仙师庙,故居在附近西南关新巷子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笃信“老师父”,不仅鼎力相助,还为庙宇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仙师庙建庙时间较晚,但打从重建后它的香火之盛却一直超过当地的任何一处庙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善男信女不约而同,纷纷到仙师庙顶礼膜拜。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在这一天向老师父拜寿许愿的信众,不仅带着香纸、奉钱,还有鸡、鸭、鱼、蛋、点心、面食等各种供品,香案上摆不下,绝大部分都从老师父洞口送入洞内。据知情人透露,老师父洞内放置一口大缸,从洞口投入的供品都掉在缸内。庙会结束后,掀开洞盖板便可取出供品。这样,一天下来,庙内便可收到不少钱财、饭菜和食品,一般由道士、庙会执事和帮忙者分享。这天,庙里庙外,人群涌动,摩肩接踵,一整天香火不断,青烟缭绕,纸灰满天。当时的五道庙具有深沟层崖的地貌特点,四周都是墓地农田。前来赶庙会的妇女们,头插松柏、针线,肩挎覆盖红色包袱的箢篼,远道而来,三五成堆地席地而坐,有的诵经、念佛,有的说道传教,还有的“拜干娘”、“结亲”、“许愿”。沟下坡上人山人海。

  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同时也是五道庙庙会日,五道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据说,庙会当日的凌晨两三点钟,五道庙附近就开始热闹起来,挑担的、赶车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早上七八点钟,人就非常多了,五道庙前的五条大路上,满满的全是人,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耍猴的、卖艺的,吹糖稀人的、拉西洋片的、卖潍县地方小吃的,十分兴盛,附近十里八村的民众也会赶来逛庙会。有时进香赶会者可达上万人。五道庙庙会成为民国时期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庙会。

  因为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老师父”对当地民众的信仰取向至今发挥着其它宗教所奉神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五道庙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干预,五道庙一带公开的供奉活动逐渐停止。但由于仙师庙供奉的“老师父”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当地笃信“老师父”的民众一直有一定规模。儿童“掉了魂”,民众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向五道将军求助。只是此类活动一般改为隐秘进行。只要不公开进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有关方面对此也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态度不予干涉。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社会号召“破四旧(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类活动便划入严禁之列,一度完全绝迹。因失修,五道堂与仙师庙所属的建筑物于1968年彻底拆除,原址改建为潍坊制锁厂及当地居民委员会所办实体用房。

  1978年以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取向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当地民众便逐渐恢复原来的传统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传说中的农历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这天,民众自发到五道庙原址祭拜,而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当地民间要求在五道庙原址重建五道堂与仙师庙的呼声一直很高。当时曾成立潍坊五道庙筹建办公室,并筹得一些善款。后来五道庙筹建办公室逐渐偃旗息鼓。

  2008年,潍坊市拆除五道庙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并结合这一地带进行的拆迁改造活动,在五道庙原址开工重建五道庙博物馆。据了解,建成后的五道庙博物馆整体将为三角形,成运动之态,鼎足之状,占地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山门、五道堂、三圣殿、仙师殿、碑廊、展厅等建筑组成。五道庙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市区开展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载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