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2010-03-11 19:06:30)
标签:

杂谈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紧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时刻体现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文主义的理念。

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三维目标的实施:

        1、知识与能力。教学中应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并基于学情。对于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新课标的要求,应适当制定较高目标,以解决其吃不饱的问题,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授抗日战争一目,不仅要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线索、取胜原因、地位,还要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两党的不同抗战路线及其影响,由总结促成两党合作的因素设想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等。这样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大提高。

        2、过程与方法。这是教师课堂艺术的最主要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捕捉其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其对知识的探讨层层深入、步步升华。可灵活采纳多种方法,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主。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师生双向、多向交流以解疑。为使问题有效解决,又可采用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图片或动画演示法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讲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紧相扣,使学生的思考认识在教师的启发下水到渠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国家与民族、爱国主义情感;修养和道德: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人格意志、科学精神;多元文化和开放精神。要养成以上情感,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使历史教材不只是简单的史实罗列。如学习近代西方民主制的确立、发展这一内容时,不光要求掌握民主制确立发展的原因、过程、作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在民主制实施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联系今天的社会,认识民主法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现代文明真是汲取古代、近代文明而进步的结果。通过以上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认识论。

        为使教学灵活有效,需要教师:坚定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磨练自身的基本功,向课堂要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