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

标签:
成都青山绿水踏歌行杂谈 |
分类: 茶行--行者无疆 |
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嘉州,就是乐山。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它真实的官方名称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http://s13/middle/65584be9h7884029faa5c&690
乐山的岩石属于红砂岩,易于雕塑,也容易风化。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饱受自然风雨的浸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次修缮,才得以有现在匀称的体态,神情自若,临江危坐。
http://s2/middle/65584be9hb52805fb8ac1&690
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
http://s11/middle/65584be9hb527fdda67da&690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从山脚到山顶要走过333级台阶,寓意“升、升、升”。
http://s16/middle/65584be9hb528026af4af&690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凌云寺的海通和尚。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常触壁遇难。海通和尚见此寝食难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保平安。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动工,海通和尚艰苦化缘募集20年,筹得造佛款项,不料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和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毫不犹豫挖出自己的双眼,供于盘中。吓得贪官不停后退,谁知一时忘了身后是悬崖,一下子摔死了。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师和尚去世。海师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师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赐款予以资助,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神势肃穆。大佛通高71米,相当于24层楼高。
http://s16/middle/65584be9hb5280ac4fd0f&690
http://s5/middle/65584be9hb5281e6d6074&690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http://s3/middle/65584be9h788401ef7492&690
凌云栈道与九曲栈道构成一条欣赏乐山大佛的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大佛右侧,是修建于唐代的“九曲栈道”,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陡峭的山崖盘旋而下,可到大佛脚底,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全长约500米,奇陡无比,曲折迁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凌云山的山顶,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
http://s9/middle/65584be9hb5282a499d88&690
http://s16/middle/65584be9hb5282d549b3f&690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http://s7/middle/65584be9hb52833759e76&690
http://s8/middle/65584be9hb52886304567&690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http://s16/middle/65584be9hb5283f03599f&690
再仔细看看这大佛的耳朵,历经千年,耳屎已经爬到耳朵眼门口了。
导游和现场照相的人说:摸摸头,怎么怎么样;摸摸眉,如何如何;摸摸嘴,咋咋地...还有几个,摸摸啥,忘了。到家,一个也没记住。
http://s15/middle/65584be9hb5284023d8fe&690
只因感觉有意思,就拍了。
http://s14/middle/65584be9hb5285d26769d&690
http://s1/middle/65584be9hb5284f45c350&690
http://s8/middle/65584be9hb52851c7f877&690
http://s11/middle/65584be9hb52852c0090a&690
http://s2/middle/65584be9hb5285671f751&690
http://s7/middle/65584be9hb52861289666&690
凌云寺,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并称中国三大寺院。
寺门正中两旁联文“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显示出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
http://s12/middle/65584be9hb528669a7b0b&690
这块匾为清末蜀中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熙所题。
相传当年赵熙到嘉州凌云山游览,在寺院住持法师陪同下,沿途观赏凌云山水,瞻仰石刻大佛,倚栏远眺三江浩渺,心情十分舒畅。回到寺内,酒醉饭饱之后,寺院住持奉上文房四宝,敬请赵熙先生重题寺匾留墨,赵熙兴致正高,满口应允,当即铺开纸墨,抓起笔来,“唰唰”几下,斗大的“淩”字跃然纸上,赵熙明知自己笔下生了“花”,作为大书法家、文学家,当着众人之面写错字,委实感到有些为难,但又不愿换纸重写,干脆一挥而就,遒劲有力的“淩云寺”三字赫然醒目。
赵熙搁下笔,抬头看见寺僧个个面面相觑,于是巧妙解释道:“凌云寺面对岷江、青衣江、沫水(大渡河)三江汇流,这“淩”字偏旁三点水正好象征着三条江,缺一不可,这样岂不更好吗?”众僧听罢,连声叫绝。自此,“淩云寺”匾额高高悬挂寺门直至今日,成为凌云山上一道经典的文化景观,这一民间流传的典故自然也成为当下景区导游妙趣横生的讲解。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建于唐代,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登临塔顶,眺望四周佳山秀水。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相传海通法师的骨灰就安入在灵宝塔中。
http://s1/middle/65584be9hb5284b769740&690
成都,总是阴天,雾气很大,能见度非常低,这几张图片已经是我认为最好的效果了。
http://s4/middle/65584be9hb5286a7eab33&690
http://s6/middle/65584be9hb5286c10f555&690
http://s11/middle/65584be9hb5286e1df57a&690
http://s2/middle/65584be9hb52870eb1e11&690
http://s15/middle/65584be9hb52873ac6fde&690
http://s10/middle/65584be9hb52878085889&690
http://s10/middle/65584be9h78840c69ee49&690
http://s5/middle/65584be9hb5287c5e1424&690
此时,我的家乡,北风吹雪花飘,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杆在挺立,可这里却还有鲜艳的花儿开着。
http://s10/middle/65584be9hb528929b37f9&690
http://s8/middle/65584be9hb528940a06c7&690
http://s12/middle/65584be9hb5289751634b&690
http://s14/middle/65584be9hf1395fe2fd2d&690
http://s5/middle/65584be9hb5289a8275a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