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岳太和山人
大岳太和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6
  • 关注人气: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理解的的明故宫云台门

(2014-05-03 12:37:24)

我所理解的的明故宫云台门

jerryli

    关于明代宫城中的云台门,在刘若愚的《酌中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再北曰建极殿,即谨身殿也。皆嘉靖时重修改名,殿居中向后,高踞三躔白玉栏干之上者,为云台门;两傍向后者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即云台左右门也。又名平台,凡召对阁部等官或于平台,即后左门”。另外《明宫词》中记载有明神宗在云台门下,面北居中跪迎两宫皇太后的情节,可见该门在明故宫内是确实存在的。

http://s4/mw690/001R48CTzy6IAjm5VhF03&690
今天保和殿后门即是明代云台门
 
    但由于记载极其简略,并且其具体形制只在《酌中志》中有所记载,所以历来对该门的形制一直是莫衷一是。从刘若愚的记载来看,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云台门在建极殿的后面且面北,二是该门建在三层须弥座高台之上。今天的建极殿也就是清代的保和殿,根据相关的资料披露,其金柱上仍有明代的题记,其大木结构仍为明代之旧,当是天启重建后的遗构。但从今天保和殿的布局来看,殿基已经逼近第三层台基,似乎并没有多余的地方来兴建一座类似梁架结构的门庭建筑的可能。所以有学者认为“云台门只能是面向北的石牌坊,看来是嘉靖四十一年在三台上保和殿后增建的石牌坊。由于其无实用价值,又使布局过于拥挤,故在万历二十五年火灾后,于万历三十一年清理地基时予以清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仍有不完善与错误的地方,如果说是一座牌坊,形制如此特殊刘若愚何以不记?殿后树立牌坊当过门,在历代宫殿形制中太过特殊,很值得怀疑,且没有任何证据佐证,只能算一种想象。经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本人大胆认为云台门的前身其实是类似宋代“龟头房”一类建筑,该门直接源于元代宫殿中寝殿夹室的设置。该门的初建可能要追溯到洪武南京宫殿时期,嘉靖改建三大殿的时候,由于殿宇规制的缩小,三殿的位置被迫向北迁建,此时便不再有设立云台门的空间,而以建极殿后门为云台门。但此时的云台门只是旧门的遗称,殿宇不再,空余门名而已。这一点在《明宫殿额名》中也可以看出,嘉靖以来该处并没有悬挂云台门的任何牌匾。那么为什么说云台门的初建是“龟头屋”的形制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http://s8/mw690/001R48CTzy6IAjRtrZd47&690

明初三大殿的可能布局,按周王府前三殿恢复


  1.根据今人的研究,明初王府的布局(特别地位尊崇的十王)与明大内的布局极其类似。均是在城墙内设立三殿两宫,主要殿门的布局基本一致,只是在尺度用料上有所差异而已。明末清初产生的一部《如梦录》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开封府周王府明末的情况,可以作为样本研究。其中书中对存信殿(应是明代存心殿,书中殿名多有错讹,可能系作者回忆书写有误的缘故。此处存信殿相当于宫内的建极殿)的记载是这样的“后有存信殿七间,内安宝座.....东西两耳宋时内阁议政之处......东耳改为典服所、典膳所,西耳是王子王孙习读之处。.....殿后有一字门,名麒麟门,五间”。我们注意到,该殿明末的形制是七间大殿,左右有东西耳房,殿后有五间的麒麟门。这麒麟门的设置颇与大内云台门的设置在位置上相类似,极有可能是相同规制。那这五间的麒麟门是怎样规制呢?我们注意到描述该门的时候用到一个“一字门”的称呼,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对“龟头房”类建筑形象的称呼。龟头屋即是后世的抱厦,宋元时期多做歇山顶式,宋画中常见,明以后则歇山顶式抱厦则极其罕见,现存比较典型的实例便是河北定县隆兴寺的摩尼殿。该殿四面皆作龟头屋,其中南面作三间,其余三面作一间。由于龟头屋是凸出来的,形象便可称为一字殿。宋时有“三间一龟头,五间二龟头”的等级之分,则周王府龟头屋当为等级较高的二龟头屋。故明初谨身殿也极可能与周王府一样在殿后设有五间的龟头屋,辟门为云台门,刘文所记“殿居中向后”也十分概括的记述了早期云台门的形象。当然,你也许会认为这座五间的麒麟门其实是王府大殿院落群的后门而不在台基上,但从现在掌握到的明王府布局的记载,均是存心殿的后面就是王宫正门(很多记载中没有类似麒麟门建筑的记载),如靖江王府,承运殿后即是王宫,并没有合围成一个院落,我认为王府的布局当与今天故宫类似。同时文献在记载楚王府的时候,在王宫门前有座宝善堂,让颇多研究者纳闷,这座建筑是否会是存心殿后抱厦呢,可能在各个王府对该建筑的命名是根据实际功能不同而命名的。楚王府的例子也证明了明初十王府都存在设立该类建筑的可能。

http://s2/mw690/001R48CTzy6IAkdwTtL61&690
摩尼殿全景

  2.明初的宫殿制度应该延续自元代,明太祖在建宫之前就专门参考了北平元故宫宫殿图。前面我们说到了周王府的存信殿布局,虽然是明末的状态,但是我们惊讶其布局却与300年前元代宫殿的布局十分相似。根据《南村辍耕录》、《故宫遗录》的记载,元代的主要正殿均为工字殿结构,在寝殿的左右后三面均建筑有夹室,大明殿、延春阁、兴圣殿、光天殿无不如此。在元中都考古发掘的一号殿遗迹中,这种布局显示的非常明显,是这种制度的实证。此种布局仅见与金代岩山寺壁画与元代宫殿,有学者认为这种布局可能与女真、蒙古婚俗与居住习惯有关系,其宫殿的布局模仿“斡耳朵”。入明以后,虽然根据礼制,寝宫迁入后庭,但三大殿的形制仍然模仿自前朝,前朝作为寝宫的夹室龟头房,此时只能作为主殿的后门使用。明代南京宫殿的奉天、谨身二殿都建有耳房,这在明会典与明实录中都有多次记载。但仅限于洪武扩建南京前,洪武八年扩建南京宫殿时是否为了增加主殿的规模而将耳殿拆除,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了洪武早期的南京宫殿的三殿布局可能与元代宫殿一致。

http://s9/mw690/001R48CTzy6IAlgX6VG98&690

http://s9/mw690/001R48CTzy6IAltw4XKb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