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高玄殿

标签:
明代嘉靖大高玄殿明代宫殿 |
明代的大高玄殿
《宫殿额名考》的记载也基本相同。文献只对主要的殿宇名称进行了记载,并无殿宇的规制的其它信息。
1大高玄殿的主殿由单檐变成重檐庑殿顶,大殿的开间由五间变为了七间。这个变化根据内务府的奏销档至少是在乾隆十七年以前,乾隆图则证明至少在乾隆十五年以前。在台北故宫与南京博物院现存有三幅《明代北京宫殿图》,三图的内容基本一致,在图的左上角可见绘制有明代大高玄殿的形象。中间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的建筑。亦可证明明代的大高玄殿主殿为单檐,同时也反向证明了康熙图的可靠性。由于康熙图绘制的较粗,我们尚不能看出大高玄殿屋顶的规制,但北京宫殿图则明确了该殿为歇山顶,可见明代的大高玄殿的规制比清代低很多。从现存的大高殿主殿来看,该殿的台基、丹陛石仍然是嘉靖的原物,大殿内檐柱网不在一个平面,次稍间的开间明显偏小,可能是清代为提升殿宇规格改建的结果。明代的大高殿应该是五开间。由于雍正帝晚年对道教十分痴迷,乾隆帝的态度颇似明代的隆庆帝,对道教采取防范的态度。因此对大高殿的如此高规格的改建是否是在雍正朝呢,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九天应元雷坛殿。该殿的名称在明代史料中并没有出现,该殿名有可能是清代新增的。同样的情况是前后两组配殿,在明代都没有名称。该殿屋顶形制在康熙图中不明,在乾隆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为单檐歇山顶。同时乾隆时期宫廷画家丁观鵬绘制的《太簇始和图》中雷坛殿亦为歇山顶。而现存的雷坛殿则为单檐庑殿顶制,与
图像记录中不同。但该殿仍然为绿色琉璃瓦黄琉璃剪边,保留原殿的制度。前面已经谈到了明代的大高玄殿主殿为单檐歇山顶的建筑,后殿不太可能用比主殿还高规格的庑殿顶,因此该殿变为庑殿顶制当是在主殿变为重檐庑殿顶后。明代时期应该是五间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黄瓦剪边的一座建筑。
3乾隆时期拆掉了不少建筑,经过对比康熙图与乾隆图,主要是无上阁周边建筑。无上阁的左右两耳殿,明代称之为始阳斋与象一宫,在清代的时候改名为北极殿与伏魔殿,乾隆十七年将两殿拆毁。《太簇始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伏魔殿的形制为硬山顶绿琉璃瓦五开间殿宇,在康熙图中两座耳殿为三间,尚不清楚明代的制度是三间还是五间,考虑清代的改建规模都较明代为大,明代可能为三间。同理雷坛殿前的配殿,康熙图为五间而乾隆图为九间,同样的原因遵从康熙图。乾元殿前左右四排连房,在乾隆时期也已经拆掉,整个院落显得空旷神秘,增添了宗教氛围。《太簇始和图》中乾元殿的屋顶为黄色琉璃瓦与今天的蓝色屋顶不同,哪一种为明代原制,尚不得知。但通过无上阁更名为乾元阁,颇可以猜测其中缘由。雍正以前,清代皇帝较少利用乾元阁,乾隆、嘉庆时期常在该处设坛求雨。乾元阁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皇帝就在此处求雨,可能是乾元阁的功用改变导致其屋顶颜色的改变,以象征天庭宇宙。
4查阅《明清大高玄殿建筑史料表》可以发现,乾隆时期对大高殿有着较多的改动。大高殿本来三道山门均为琉璃拱券形式,乾隆时期将高玄门改建为三间黄瓦歇山顶形式,从康熙图与乾隆图中均可以见到高玄门原本的制度,应该是沿袭了明代的原样。其中康熙图中将高玄门画为三间,似乎与前面的二道门有所差异,可能规模要大些。关于这三道门的名称,乾隆图中详细标注了高玄门、苍精门、黄华门。而第二道门中门应该是始青道境,左右两门为福静、康生二门。这从《明代宫殿额名考》中的记载顺序可以推断出来。王建涛先生的《大高玄殿的沧桑岁月》一文中,介绍说始青道境写在第一道山门上面,但经查第一道随墙琉璃门的新、老照片均未发现有该题额。应该是悬挂在第二道山门,第一道随墙门无匾额,就是大高殿的山门。山门外的音乐亭与二牌楼形成的小空间,在乾隆以前应该是栅栏,而非矮墙,这从史料表中也可查得。
5最后,在康熙图中我们发现在高玄门的后面是一座牌坊形式的建筑,以及一座小亭。而那座小亭在乾隆图中仍然存在,而现在却已踪迹全无。在乾隆十九年维修大高殿的奏销档中有“屏门板墙一槽”。这里的屏门可能就是指的乾隆图中那座小亭类建筑。关于康熙图中的那座牌坊建筑,由于无任何资料,只能存疑。另外从明代北京宫殿图中可以看到,明代大高玄殿宫墙覆盖的是绿琉璃瓦,与现存规制不同。另外山门的的墙要高于其它三面的墙,在乾隆时期将其统一,大概在这次工程中将其换成黄色琉璃瓦。
终上说述,绘成一图以记其容
后一篇:明南京坛庙图一 天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