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
(2013-12-12 11:02:27)
标签:
差异所述水平书卷要领 |
分类: 健体养生 |
“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此四句人称佛家十六字要诀,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曼陀罗仙翻译的《文殊般若经》,又见于南宗神会的《南宗定是非论》(收在神会语录内),属北宗禅法。佛家十六字要诀的出现,表明了禅定理论在养生学中的应用。
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到慧能形成南北二宗,出现了“顿悟”与“渐悟”的不同修禅理论。南宗慧能主张顿悟,认为“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是说人们都有一颗明净的本心,只要领悟便可成佛。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顿悟并非指一下子即可觉悟成佛,而指此生即能成佛。唐·慧海《大珠慧海顿悟要门》说:“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这比之追求来世成佛,更富于现实性,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有同功异曲之妙。北宗神秀则主张渐悟,认为“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人们心上时有尘埃(指杂念)散落,不常常拂拭,就不能使心清净。这就是所谓“南顿北渐”。
此十六字要诀反映了北宗神秀渐悟的观点,以“住心静观”、“拂尘看净”为标帜,注重息妄修心,强调渐进禅法。北宗以此为要诀,教人修习,作为安心见悟的门径。南宗神会对此十六字要诀一再予以指责。但从养生角度来理解,南宗北宗除在“顿”、“渐”二字有区别外,其内容相差无几,他们都主张要净心、住心。《维摩经》说:“欲得净度,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见唐·净觉《楞伽师资记》引)作为养生手段,神秀的说法有他的实际意义,养生是要一步一步地修炼,不能一步登天。
“凝心入定。”凝,聚也。心指意念。《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凝心即把意念专注一境。入定,就是进入禅定境界,使意念集中,杂念不起。
“住心看净”。所谓“住”,就是专注的意思,把意念专注于某一意境。所谓“净”,即智大师在《六妙法门》中所说的第六个阶段,为修心的最高阶段。智大师在《六妙法门》中把修心分为“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等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包括修、证两步。“净”,就是要达到心定念寂。“看”,此谓渐渐(见《广释词》)。杜甫《绝句二首》之二:“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净”,指认识和保持“心性本净”,其特点是:“背镜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见《禅源诸诠集都序》)此四字是说,把意念专注于一境,渐渐进入“净”这一阶段。
“起心外照”。起,引也。此四字是说,然后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念引向气穴,或身上某一部位。外照,即返照,把外驰意念返向于内。
“摄心内证”。摄心,对意念进行自我控制。内,指内心、精神。证,就是指证、净。妄念全无,一尘不染,心如止水。
这十六个字集中反映了佛教徒对真心,即所谓“佛性”的具体修习和追求。佛家“十六字要诀”所归纳的这种修习方法实际上就是智
者大师所说的“止观法”。止观法主要内容是具体地讲述“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修炼止观法可以祛病强身。智者大师是隋朝高僧,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他继承了前人的止观理论,比较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止观这种养生修炼方法。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童蒙止观》,或《小止观》)中作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和阐发,详细地介绍了“入定”的一般过程:先调身,不宽不急,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不涩不滑,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不沉不浮,使安心定性。所谓止观:止,指排除妄念,专心入静;观,即观照。东晋的僧肇在《维摩诘经.卷五》注中说:“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亦即“定”,意谓止散乱心,专注一境;观,亦即慧,是知慧观想之义。
佛家十六字要诀注重息妄修心,强调渐进禅法,实际上讲的是佛教徒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妄念全无,心地清净的境界。
十六字要诀中连用“凝心”、“住心”、“起心”、“摄心”,说明对修心的重视。《传心法要》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神秀在《观心论》中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因根。”《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荀子》所谓“大清明”这个修习方法直接被儒佛道所继承。《庄子.天道篇》:“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佛教主张摄心止念,固定生慧。《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同书卷八:“执心虚明,纯是智慧”。
佛家十六字要诀认为修心必须摒除妄念,勤加修心,使心清净,数息守意,达到“修净”、“证净”的境界。这种调心调息相结合的养心方法,智大师在《六妙法门》中有系统而详细的论述。它渊源于东汉安世高翻译的《安般守意经》和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修行道地经》。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中所传的“禅学”,又称“安般禅”。此安般守意以“数息修禅”为特征,即“数息观”。它是用数出入息的方法,使心专一,不会浮躁散乱。三国吴时康僧会在该经的“序”中进一步总结修安般法,用“四禅”、“六事”作概括,所谓“四禅”指“安般守意”的四个阶段;所谓“六事”,指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安般守意”过程中的不同要求。
我国禅宗注重坐禅。自先祖达摩始就开创了“凝心入定”的壁观禅法,其法久行不衰。行壁观的具体方法,据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卷十六》,是以壁观安心,心如壁立,不偏不倚。唐.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佛教徒把这种“心住一处不动”,称作“三昧”。一心专注,扫除杂念,摄心入静,有益身心。佛教在养生学上真正起作用有贡献的,主要有二:一为“止观法”。智者大师集其大成,有理论有方法,通俗简明;二为《易筋经》。这是佛教徒吸收儒道导引行气而演变成内外兼炼,强筋壮骨的一种导引行气强身法。传说《易筋经》为达摩所著,这不大可信。
佛教这种禅是与道家也有关系。东汉时,早期的汉族僧人之一严佛调译的《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把禅定译为“守一”。“守一”为道家术语,这也说明了禅定与守一有共同点。佛教禅定对道教炼养功夫的影响,主要在于修性观心之道。
佛教徒修禅的姿势,以坐式为主,故修禅被称为“坐禅”。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译的《禅秘要法经.卷上》对此作了详细叙述:“沙门法者,应当静处数尼师坛,结跏趺坐,齐整衣服,正身端坐,偏袒右角,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拉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大智度论.卷七》:“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坐禅的姿式以舒服自然为原则。这种坐式因身体正直的缘故,能令心正,易于入定。跏趺坐式,尤其是半跏趺,已为养生界所普遍采用。
“虚白”,指入静时,眼前出现阳光,这种现象称之为“虚室生白”,又称“景色清明”。最早提及“虚白”的《庄子.人间世》云:“回曰:敢问心斋。……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集解》云:“司马云:阕,空也。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成玄英疏:“观察万有,悉皆空寂,故能虚其心室,乃照真源,而智慧明白,随用而生。白,道也。”“虚白”,即荀子所说的“清明内景”。《荀子.解散篇》:“清明内景”。杨絫注:“景,光色也。浊谓混迹,清谓虚白。”佛典《楞严经.卷五》:“我初谛视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润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玻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明朝内丹术学者伍守阳在《仙佛合宗.火足候止火景采火药天机》:“两眉间号曰明堂,阳光发现之处也。阳光发现之时,恍如掣电,虚室生白是也。”明.赵台鼎《脉望.卷三》引白玉蟾语:“虚室生白,谓之白雪。”内丹术称“虚白”为“黄芽白雪”。宋.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也说:“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明朝针灸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卷七》:“虚室生白,黑地引针。”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处于较好入静状态,都会出现“虚白”现象,并不是象内丹学者说的那么玄乎。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归脐,则归丹田矣。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指》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修龄要指》作者点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诀的真谛,强调了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养生家们的认可。清.汪昂以医家的眼力把冷谦对这十六字妙诀的解说转载在自己辑录的《勿药元诠》中。
道家的十六字锭金,其内容主要是:第一,胎息功夫;第二,咽津功用。此两个方面就是道家从神仙方士处接收并改造了的“胎息”与“胎食”。
所谓“胎息”、“胎食”,最早明确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唐.李贤注引《汉武内传》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从现有资料看,胎息最早发源于《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在宥》中还讲到广成子传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老之年,终无衰老之日。”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还谈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老子》、《庄子》在修道养寿中强调“守一”。这在后世道家修炼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养生理论。在《太平经》中就较详细地作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讲到“守一”的,竟达76处之多。《道枢.卷三十五》:“至游子曰:抱元守一,乃养生之至要也。”道教徒继承了道家的吐纳守一养生理论,并吸收了儒佛静坐禅定方法,给予总结、发展,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保留节目”。儒家静坐、佛家禅定、道家胎息成为传统养生学中名称不一、内容大同小异的养生法。
苏轼谈及养生时说:“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见《寄子由三法》)胎息,又称“内呼吸”,是指不用口鼻而以脐带仿效胎儿之呼吸的一种呼吸法。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其《养生四要.卷二》中说:“养生之诀云,调息要调真息。调真息者,胎息也。儿在胎中,无吸无呼,气自转运。养生者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明.袁黄《摄生三要》说:“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鼻口,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晋朝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凝滞》中说:“行气有数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较早提出
“胎息”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仅《通志.艺文志》就著录了胎息专著有30部之多。在《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中《诸真圣胎神用诀》一书就广集29家的胎息法。《云笈七签》中也有多种胎息法。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此经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胎息的原理和修炼要领。历来受到养生家的推崇。今存幻真先生注本为较早的注本,也最通行。
胎息法有一定的养生作用。出于宗教的需要,道教徒往往把胎息养生法进行宗教包装,使之神秘化。如果我们剥去其神秘的宗教外衣,就容易发现,后来道教徒极力渲染的内丹术,实际上就是“胎息”这种行气法的嬗变。故《道枢.卷三十五》说:“内丹之要在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
自从道士陈抟提出太极图之说以后,道家养生家便把内丹术充塞在太极图中,构筑自己的理论图式,以太极图来显示内丹修炼模式,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全过程。
金元时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醁说:“学道无他,在于养气,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李晔《六砚斋二笔》,见《茶香室三钞.卷十八》引)王醁之后马丹阳也忠实地执行其师的主张,宣扬静心养气的内丹术。他说:“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马丹阳道行碑》,转引自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咽津养生在我国历史较悠久。古人称之为“胎食”的,指的就是咽津。《汉武内传》说:“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历代医家认识到口中津液是大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长寿的宝贵物质,应该咽下。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说:“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传统医学有关咽津养生的论述不少。《灵枢.天年》、《素问.刺法论》等都讲到“津液布扬”、“饵吞下津”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咽津的方法。先秦《子华子.北官意问第九》讲到:“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弊。”1973年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谈》,其中阐述房中养生的“八益”,就谈及“吞服津液”的养生功能。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人体内唾液的功用,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论述是一致的。
道家养生家对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唾液,称之为“金液还丹”,要“淙淙咽归丹田”(见元.陈致虚《金丹大要》)。这种唾液有许多好听的名称:金浆玉醴、灵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浆、舌下泉等等。古人认为吞服这种津液有益于养生保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中,对“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说明:“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咽津养生既有悠久历史,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唾液其成分除了水分之外,还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粘液蛋白、氨基酸以及少量钠、钙等多种物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消化、养生、强身。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和杀灭艾滋病毒的作用。
我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咽津养生。道教徒较早地注意到咽津的养生功能。晋朝《黄庭内景经》多处讲到唾液的功能。《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讲到“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此五句意思是说,口是产生唾液的地方,漱咽唾液,能使病害不染身,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于咽津养生具体方法,在历代一些养生导引著作中都有叙述。《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记载《八段锦导引法》就记有咽津方法:“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八,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锦动功》说,咽津“将舌舐上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然有声,使灌溉五脏,降火甚捷,咽数以多为妙”。
现代有一种“搅海咽津”的健身法就是利用咽津以治病健身。
本文要讲一讲所谓内丹术十六字妙语:“收视返听,凝神入气,调息绵绵,心息相依”。
内丹术十六字妙语见于清朝济阳子撰注的《金丹妙诀》。济阳子,即黄仙洲。他对内丹术十六字妙语曾作过一番研究并作了详细的注释。今笔者择其要抄录如下:
“收视返听”:“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归气穴之内。眼光下视气穴,神观静定,即观自在菩萨。所谓返观内照常心静,性命双修出苦轮也”。
“凝神入气”:“……将元神凝归祖窍、玄关之中,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从膻中送归脐轮气穴”。
“调息绵绵”:调息是指“调真息息”,即谓“真胎息”。“绵绵者,即十二时中,时时刻刻不可间断之旨也”,“……人之真息,后升前降,……要须上至玄关,下至气穴,静定气穴,息息归根,绵绵不绝。锻炼纯熟,自然常升常降”。
“心息相依”: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息,“乃是气穴内中之真息”。“心息相依,神气不可须臾离,离则属于枯偏矣”。“……其法在于凝神入气穴,心守气穴,意随往来,呼接天根玄关,吸接地根气穴。所谓内交真气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
关于内丹术,马济人先生在《实用中医气功学》第五章中说:“内丹术渊源于早期的内练功夫,而兴起于隋唐五代,盛行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我国早期的内练功夫的叙述比较质朴。隋.苏元朗《旨道篇》说:“行气导引,称为内丹。”说明内丹术就是行气导引功夫。后世经过道教徒借用外丹名词术语、五行八卦等包装,把所谓炼丹全过程分为5个步骤:炼己、调药、产药、采药、炼药,还有什么小周天、大周天,炼精化气,炼气化精,炼神还虚等等。一些内丹学者对此津津乐道,讲得玄乎其玄。自唐宋以来出现的一些内丹术著作,读起来神秘玄奥,使本来简单易行、明白易懂的行气导引功夫,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法术。清.方维甸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指出,这种“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的内丹理论,实质上还是神仙之说,只不过换了一副脸孔,“旁涉禅学,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为一之”而已。
内丹术十六字妙语的出现,把这神秘化了的内练功夫,一扫其宗教尘垢,还其本来面目,使普通人能看懂,有修炼下手的可能。精炼的16个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比较实际的修炼过程:把一切意念集中起来,专一安静,入气于丹田,把气息修炼成深、长、细、匀,使意念与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把“神仙不肯说分明”(唐.吕纯阳诗句,见《全唐诗·卷八五八》)的所谓内丹术说得非常明白具体。这就是内丹术十六字妙语的功劳。明代养生家赵台鼎在《脉望.卷六》中曾生动地叙述了修炼内丹术的感受:“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绵绵若存,归于祖窍,内外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
内丹术理论中常常提到的所谓还精补脑说,是直接从房中术发展而来的。早在晋朝,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就已点破。他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后世所谓抽铅添汞、坎离交媾、心肾相交、取坎填离、水火相济,还有什么河车搬运、玉液还丹等等,实际上都是还精补脑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内丹学者用宗教术语对行气导引功夫进行包装、演义的一种说法。
结合上文所述,我们比较一下道家十六字锭金与内丹术十六字妙语,其内容大同小异,讲的都是集中意念,气归丹田的行气术式。不同的是:道家十六字锭金讲究方法上“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强调咽津的养生作用;内丹术十六字妙语,则讲“调息绵绵”、“心息相依”,强调呼吸要细、长,强调意念与呼吸的自然配合。
北京白云观有副对联:“意凝气凝神凝,炉中炼就长生药;念住息住脉住,鼎内修成不坏身。”既概括了内丹术对道家气功的继承,也融合了佛家禅宗“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的入定方法,使我们感受到了儒佛道在养生中的互相吸收、相互渗透。
关于内丹术,任继愈先生在《中国道教史》“序”中有一段说明很值得我们思考:
“世人论道教内丹之学,多认为它由外丹发展而来,这种说法不为无据,但还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内丹说,实际上是心性之学在道教理论上的表现,它适应时代思潮而生,不能简单地认为内丹说的兴起是由于外丹毒性强烈,服用者多暴死,才转向内丹的。‘内丹说’在道教,‘佛性说’在佛教,‘心性说’在儒教,三教的说法有差异,而他们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