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森浩的哪些心理和性格特点导致悲剧?
(2014-05-11 14:02:29)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林森浩的哪些心理和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作者:爱无言的博客
对这样的案件,不可能不关注,去年看过之后唏嘘感叹,这事也就放在一边,继续自己的生活了。
虽然也一直关注相关信息,希望能看到这个孩子早期家庭的画面,或者他家人的一些描述,这些碎片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一个人。
早上一看新闻,死刑判决。赶快看视频,他的表情和身体反应,各个新闻播放反应都是对他的不可理解,觉得冷漠。印象深刻,判决结果出来后,黄洋的父母痛哭,可是林的父亲是看着儿子被带走了,站起来喊,不服要上诉。我直觉老人这话是给儿子讲的,儿子在审判的过程中从不去看旁听席上的父亲一眼。这些背后可能是他和家人对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一直就是压抑的。对情感的压抑会造成人的无表情。情感和情绪牵连,压抑情感的另一个显现就是无情绪。七情六欲都不在脸上,林甚至都不在他的身体表征上,这实在是很可怕的。这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就是说他在审判庭上的那个冷静的自己,实际是抽离出来的,因为感受到真正的自己时,会有太多的情感情绪,不能承受,就需要抽离出来一个漠然的“我”。
人的社会性会让人有很多行为是不会去做的,就是都会有底线的意识,而他这种自我分裂会造成他的有些行为发出时不会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人那一面,而只是自己本能的欲望的导引。
他很多事情都已经形成这样的一种心理机制去面对了,这是从小就形成的心理机制。董倩对他的采访第一段:
央视:你从一个复旦大学学生,到了看守所里,成了一个犯罪嫌疑人在等待着宣判,这10个月你怎么消化的?
林森浩:一直在看书,然后跟人沟通。
央视:看什么书,做什么沟通?
林森浩:主要看一些文学经典。
央视:为什么选择这方面的书?
林森浩:因为我觉得我以前读专业书,以前读那些理工科的太多,这方面读得太少。
央视:你觉得是有欠缺,所以才读吗?
林森浩:对,我觉得我的思维有点太直。
央视:什么叫“直”?
林森浩:就是不懂得拐弯,就是有时候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包括说话、做事,可能都比较直。
他在被关押,面临的是生死,如此重大的有关生命的时刻,他是逃避的,就是不去想,而且他有这个能力,(好了说是镇定冷静的能力)让他生死置之度外,完全不受影响看书思考。他对黄洋的愤怒也有小半年时间。导火索是因为黄洋在宿舍里开玩笑讽刺他“凤凰男,可实际正如南方周末报道的那正是他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他压力巨大,内心的恐惧感和自卑感让他在一个假想的失败无能的虚幻世界中,他的工作本没有任何问题,但他自己感觉不是的,屈辱产生的仇恨(他从小母亲捡垃圾,对自己的出身是有着太多的自卑屈辱感的),这些都是极强烈的情绪,而且他不是能一下子释放爆发出来,他是这股气压在内心里总需要一个出口慢慢撒出,黄洋成了他迁怒的对象。他自己在采访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说自己是迁怒于黄洋。(只能悲叹黄洋的不幸,命中的一劫啊!)
他计划投毒是有半年时间的,那瓶药是违禁品,是需要费劲想办法才能偷拿出来的,还要不让人发现。他想这样做的时候,学校的管理再严格,他也会做到,这事情真不能对学校有多么大的责怪。可迁怒是最容易的,就和黄洋的父亲,当然假想如果学校里药品管理严格,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可学校社会单位是无形的时候,迁怒真是个合适的对象,但学校单位实际是有主管负责人的,这些纠责会让这些责任人更害怕胆小谨慎,对学校的改善管理哪里有好处呢?反正学校单位都是公家的,赔偿也是公家出,一直以来中国就是这种习惯,啥事情出了都是学校单位的责任,结果呢,真的出了事情以后,这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自保第一反应都是藏着堵着,大事化小再说。他们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是因为这责任太大了。
回到话题上。林的父母亲当然都是很爱孩子,情感很浓的人,可是情感流通的方式呢?
贴吧里一位帮助林父的人写的帖子,很清晰地描画出这点。他们一家人都是怕欠人,怕和人打交道的。这种人际关系上的不自信,本质也是对情感的害怕和隔离造成的。这会让人内向自闭,而且感受不到其他人。
黄洋的父亲说林的父亲一直没有和他联系沟通过,在林要被审判前,才给他发了一次道歉的短信,他很生气,出了事,没有一点道歉关心的表达,这时候发这样的短信纯粹就是为了让他们放了林呗。林的父亲最怕求人,自己的儿子杀了别人的儿子,他和妻子能不内疚吗?内疚的不能承受,只能否定不相信这件事的。立即觉得自己是罪人,也就不能去体会下黄的父母失子的打击,自然他们也不能去面对,去道歉。说到底这些都是情感的流通和表达。
对情感如此压抑,会让人漠然,就和死了一样,又怎么去体会感受他人?
感同身受怎么做到呢?人能体会理解别人,是因为先能体会理解自己。自己已经堵上了一切理解自己爱自己的情绪情感的通路时,也就不能理解和爱别人的,人之常情就不会产生了,就只有冷酷和漠然。林原本真冷酷吗?
不是的,他想去做医生,有那么多对求助病人的无奈和悲天悯人,他是有情感的,他是个人,可是他不幸,生长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那样的潮汕大文化的环境里,使得他只习得了压抑封闭自己的情感,最终变成了一个冷酷冷血的人。
他自己想要毁灭的,而且应对困境的策略就是停止不动,他在等待死亡也在等待活着,但没有任何举动,只有静静地等。
看到很多说起社会和教育的责任,这个话题咋说啊?社会和教育没有完美的,但没有哪个社会的教育是故意想要培养个杀人犯的,能够杀人,一定是这个人的人格的一些特点的。马加爵同样和林有一些相似的人格特点,而这些的形成是和他们的家庭最有关系的。当然他们的家庭如果在一个更开放自由不那么传统封闭的社会环境里可能就会不同。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话题了。批判社会和学校,如果能对改善社会大环境起作用,那就批判吧。
近年每一个死刑案例的事件一出,都会激起全社会的轰动,而且会为了判不判死刑简直要卷入尽可能多的人,造势之类的,都当成一个大事情来做了,这点颇为奇怪,这背后是什么推动的?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真的到了要废除死刑的那个高度了?难道是借着这个事情来对法律做这些参与?
前一篇:[转载]探索自我、了解内在的自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