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巧】风光摄影的命题 二

标签:
风光摄影命题摄影技巧小小白基础技巧旅游 |
分类: 摄影技巧 |
命题四、如何去看图?
无论是欣赏别人的作品,还是自己去拍摄作品,又或者审视自己的作品,都要求自己从四个维度来衡量它:立意、构图、用光和色彩。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本质上几乎都可以归结到这四大方向。
1、立意
理解的立意的涵义就是,在决定开始拍摄一幅作品前——无论这个时间多长或多短——作者必须部分或者全部地明确:
——这个场景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元素打动了我?
——核心元素是什么?不可或缺的辅助元素是什么?
——我得到了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直观感受是否能升华为某个视觉主题?
——别人会对这样的主题感兴趣吗?
——如果我决定记录并且传递这个主题,这个场景足够表达吗?
可以允许部分人在一段时期对你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你不能让所有人永远不理解它。
2、构图
构图技法方面已经有很多专著了。在这里分享一些实际拍摄过程中积累的感想:
——在立意过程中养成上述思考习惯,将极大地有利于帮助构图。比如,分清场景中的核心元素和辅助元素,就能帮助顺利地提炼出主体、陪体。实际上,很多情况下立意与构图是同步或穿插进行的;
——主体(兴趣中心)的位置必须突出。可以放在“黄金分割”的交点上,也可以放在画面正中或其他位置,完全视创作意图而定。
——只保留必要的陪体,使得画面简洁、有序;
——要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感。当然,某些主题需要特意营造某种不平衡感,则不在此列;
——善于运用前后景、景深以及将观者的视线导向主体的视觉引导线等元素,营造画面的立体感。前景有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平衡画面的作用;
——构图不要太满,风光摄影多数情况下画面要有留白;
——留意水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高低,以及是否处在水平状态;
——自己认为好的场景,会横、竖构图各拍至少一张,以备不同用途;
——从一开始就要求自己严谨构图,从不采取随意拍摄、后期再来做裁切出品的方式。希望能够直接用观片器或者幻灯机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成品”——无论它们水平高低,它们至少不是“半成品”。不希望此时心有不甘而又满脸尴尬地向别人解释:“这张片子,其实如果你把它裁掉这些部分来看……还是可取的吧?”
http://s16/middle/65531b83x9f09faa537bf&690二" TITLE="【摄影技巧】风光摄影的命题
3、用光
光影或影调效果好的作品,大多是有迹可循的:
——善用早晚光线,营造低色温、底反差的画面,比如早晚霞、长时间曝光作品;
——善用逆光或侧逆光,勾勒景物轮廓或制造剪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善用侧光在非平滑物体表面造成的明暗差异,凸显物体的质感;
——善用逆光凸显红叶、黄叶的色彩明度、饱和度以及树叶质感;
——借用穿过云层或物体缝隙的集束光对主体的照射,得到类似舞台灯光的效果。比如西部高原的小村寨,常常能遇到光线照亮了村落、而四周的山体和田野则隐在云层遮盖下的暗影里这样的场景;
——巧用物体在水面的倒影;
——用慢门或减光镜延长曝光时间,使得移动的物件产生拖尾效果、水流成绸缎状、浪花成云雾状、快速移动的云层模糊化、夜里的车灯形成光带……等等。
以上这些用光技巧,不外乎是在光线的色温(色彩)、方向(入射角度、直射/折射/反射)、强度、光通量、照射范围等方面做文章。
4、色彩
拍摄彩色照片的情况下,作品的色彩构成是又一大评价维度。评价色彩构成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向。
一说是,有强烈对比色的画面更引人“注目”。对比色通常是指互补色,比如青与红、品与绿、黄与蓝。每一对互补色混合后均会消色(即得到白色)。
另一说是:色彩和谐的画面更“悦目”。色彩和谐,通常指画面包含的色彩在颜色(即色彩种类)、纯度(指鲜艳程度)和明度(指处在白-灰-黑之间哪个位置)三种属性各自相近的情况:
——颜色相近。比如,同样是红色系的两种颜色,易于和谐;
——纯度相近。比如,两种中等纯度的颜色,比一高纯度和一低纯度更和谐;
——明度相近。比如,两种淡色,比一淡和一浓更和谐。
此外,一些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比如,
——色彩面积的大小、形状和分布;
——各种色彩组合,当被看成抽象的形状、或看成可辨认物体的表现时;
——观看者的年龄、受艺术教育程度;
——长时间观看会产生适应性效应,从而混淆对色彩组合的吸引力的感觉;
——广告会引导人们对于色彩组合是否符合潮流的判断,等等。
黑白照片的情况下,三个颜色属性只剩下一个:明度。它和细节是否丰富(尤其是亮部或暗部的细节)、层次/过渡是否细腻、反差大小都有关。
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那个要素最能体现作者的专业水准呢?
——立意:这是美学、哲学层面的问题,与作者和欣赏者各自的艺术修为有关,没有硬性的标准可言,所以可以先放到一边;
——用光:有明显的高光/暗部溢出的作品(某些特殊需要除外);
——色彩:基本上参见“立意”,只要搭配别太俗都可以。
所以,看法是:构图水平是区别“专业水准”还是“业余水准”的分水岭。当然,这里说的“专业”、“业余”指水准而言,与职业无关。
一张片子,哪怕场景再好、光线和色彩再漂亮,如果构图上有硬伤的话,它终究还是“业余水准”的作品。
命题五、如何像大师一样去拍摄?
有志于成为大师,绝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是一个社会有希望的表现。当然,那些空怀壮志却从不付诸行动者、或者偶尔被别人喊一声“大师”就忘乎所以者,则不在此列。
真正对摄影有追求的人,即使成不了大师,也应该像大师那样去拍摄。不能确定自己能成为什么,但是能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1、起点:用大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何为摄影大师的标准?理解就是:从思维到手法。换句话说,要像大师那样去思考、去行动。
要了解大师们的思维,特别推荐精读Frank Horvat所著《摄影大师对话录》,出版社还有少量库存。
手法方面的书就数不胜数了,建议多看国内外摄影师的著书和画册。
光阅读还不行,还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去实践。
2、终点:确立自己的拍摄目标
但凡能成为大师者,无不有自己的摄影理想——自己想在摄影领域做到什么、摄影在自己的生活中将占到什么地位?也都有自己的摄影理念——拍什么、不拍什么、如何观察事物、如何拍出自己的特色?还有自己的拍摄目标——拍摄哪些主题?如何去实现?
确立了阶段性的拍摄目标,就要把它落实成具体的拍摄计划。拍摄计划必须具体,有明确的时间表,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中途: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起点和终点都明确后,剩下的就是付诸行动了。
对多数有摄影追求的业余人士最大的挑战就是:摄影和生计如何取得平衡?这其中的取舍,才是真正的考验。
命题六、拍来做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影响到自己的拍摄行为。通常会有三种类型的选择:
——完全以摄影为生计。这条路目前在国内还比较艰辛。有名气的职业摄影师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讲座、带团外拍和出书。商业图片库对纯风光作品的需求量比之商业摄影素材要少很多。
——自娱自乐,完全不考虑作品的商业收入;
——潜心拍摄,但不放弃争取商业回报的努力。
任何一条路都有人走得通。摄影人都会面临这个选择,不能假装这个问题不存在,也不应该频繁地来回摇摆。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为便于全方位深入阐释摄影技巧,本教程部分未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