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运作回顾】
组合自11月中旬始落地运作,但市场此时正处于四季度反弹的高位盘整阶段,不宜冒进追高。采取稳健的建仓策略,配合灵活多样的投资手段增厚收益,守正居奇才是更为合适的良策。
虽然四季度市场整体呈反弹走势,但其间震荡剧烈、轮动频繁,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反向操作。譬如,沪深300指数涨幅仅0.91%,月初的涨幅几乎在月末的调整中被吞没。经历2月多的震荡,市场成本集中于大盘3400及3600一线,一旦受到冲击,可能会再次触发情绪集中释放的出逃。临近年末,IPO重启、加入SDR、美联储加息等多个重磅事件将陆续落地,潜在的冲击让投资者却步观望。11月的市场即以窄幅震荡整理的模式运行,并在IPO缴款压力或汇率异动的刺激下剧烈波动。
一方面,建仓期内市场处于相对高位盘整的不稳定环境,潜在冲击有待落地;另一方面,考虑到投资者未能自由申赎锁定收益,过高仓位或承受剧烈的短期波动。出于为持有人整体利益的考虑,基金经理将维持净值稳定而非激进扩张作为首要目标,稳健谨慎参与初期反弹行情,基金通过控制仓位平衡风险收益。同时,组合亦积极把握IPO重启的机会,合理参与并有所斩获,增厚收益。
得益于谨慎的初期策略,市场11月下旬经历的宽幅震荡并未引致组合净值的剧烈波动,为仓位提升、策略扩充等后续操作奠定了基础。
【市场展望及后续投资思路】
前不久,议息会议结果已经公布,市场承受的冲击亦较预计缓和。随着上述市场关注焦点逐渐兑现或消化,市场情绪目前正引导新的热点题材逐步启动。预期未来板块题材的分化、接力与轮换,或能以点带面地提振市场整体环境。
虽然近期解禁窗口等因素触发市场情绪集中释放,但短期非理性的剧烈波动之下,往往掩盖了遴选优质标的的机会。
深冬的凌冽与初春的明媚,往往仅只隔一宵。
展望后市,风险偏好持续回暖、资本市场供给端调整的衍生机遇以及改革预期逐步深化将会共同支撑修复性行情的轨道架设。
随着国内市场环境趋于稳定,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的资本逐利冲动将渐渐抬升投资风险偏好。IPO的适时重启,为无风险利率的低位抬头提供了契机,也刺激了配置性和交易性需求。
以IPO重启为开端,科创板、战略新兴板等落地预期为延续,兼并收购为扩散,资本市场的供给端调整已经逐步揭开序幕。虽然,供给扩张短期内对市场局部泡沫有挤压效应,但中长期来看则是对需求泡沫的良性引导,符合可持续“慢牛”的期望。此外,IPO的重启将持续扩充次新股群体。该板块经历题材定型、再估值等阶段将推动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与轮动,未来策略的选股优势在结构性行情将得到强化。
供给侧改革及各项规划将逐步进入细化阶段,该主题作为投资者聚焦点,是修复行情延续的核心驱动。配合前述的标的供给调整,更多与新兴产业交织的板块题材将轮番受到提振。而近期汇率波动等潜在冲击,经市场情绪放大为短期的宽幅震荡,正提供了预先布局后市的良机。
诚然,估值泡沫、过热冲动以及情绪摆动始终是着国内市场的阴影。但此次市场剧震后实行的规整与重建,反映出监管层对市场局部泡沫的重视,期望通过良性引导维持市场的可持续稳定与发展。
在大数据选股模型的基础上,组合在下一阶段将会结合热点题材,密切关注次新股的再定位。11月期间虽然仓位较低,但组合新样本在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联网和险资增持等热点概念均有覆盖,因而对策略把握后市风向保持信心。经历12月高位降仓后,组合目前仓位处于较低水平,适合以静制动地等待减持压力释放所带来的机会。鉴于市场多空要素交织的背景,如无突发性驱动因素,组合仍以稳健、谨慎的操作策略为主,将以30%-50%的仓位择机布局大数据模型精选的主题,保持现金管理、新股申购、择时对冲等多样策略并用的思路,积极提升组合收益。
回首过去,大数据选股策略已经实盘运作一年有余,伴投资者攀过高峰,亦涉过险谷。展望未来,希望新一年的春耕秋收中,大数据系列产品能够更好地识别核心主题、网罗优质标的,播种初春,收获金秋。
201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