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654f2172g9d8c1499d0be&690
“顺风车之王”王永
文/荒原.牧马人
一个36岁的男人,家住北京北五环外某个大型社区的企业主,在过去的13年里,用自己的私家车捎带了近万名陌生人却从未收过一分钱。这事,听起来平淡无奇,可是仔细琢磨,又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为富不仁”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一个人如此不计名利得失,却又如此执着,当然值得说说。
1998年,王永从老家湖南邵阳来北京创业,买了自家的第一辆私家车。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在上班的路途上寻找“乘客”,一句温馨的招呼“有顺路的吗?我能捎你一段路,不用钱。”
从那时起就开始温暖一个个陌生的心灵。因为太太担心他的安全,一直反对他开顺风车,所以王永一直瞒了好多年。王永坦言,自己开了10多年顺风车,的确碰到过危险。一天夜里,他搭载了一个小伙子,王永就一路上和他聊天,说起在北京创业的艰难和开顺风车的想法。小伙子突然问他:“你就不怕碰见坏人吗?
”王永笑道:“不怕,要是真遇上了,我就再也不开顺风车了。
”小伙子听了没再说话,下车时,他突然说了一句,“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以后要当心。”王永一扭头,看见小伙子腰间别着一把一尺多长的刀。
王永最高兴的是,有一次,路上一辆车子的车主突然摇下窗子喊他:“王永!王永!我原来搭过你车,现在我有车了,也开始搭别人啦! ”
从2008年开始,在连续三年的两会期间,身为全国青联委员的王永都提交了关于顺风车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当建立可行的免费顺风车制度,允许民间组织参与,最好在政策里规定,私家车满员时,可免收或少收高速费。他乐观地说:“既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又可以省钱、节能、环保。这样的事儿,有什么理由不能推广呢?
”
其实,也许王永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带来的意义远远不止省钱、节能、环保这个层面。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感到这个社会正在变得日趋冷漠,为了追求名利,追求个人的绝对成功,甚至损人利己、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当前日趋常态化的道德观和名利观,在这种扭曲的人性面前,爱情、亲情、友情等等人性中原本美好的本质被日益边缘化而变成了稀有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永的出现,虽然是一个近乎另类的极端,但是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对于这个社会,对于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的一种温情。
当然,将免费顺风车制度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越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出台一项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越是需要综合考虑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社情民意,还需要有相关的一整套立法程序和技术性的具体操作来支持,所以王永的提案值得我们期待,更值得社会给予关注。
遗憾的是,作为承担着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众多媒体,却在这件本应浓墨重彩进行宣传的事件上近乎失语。笔者在常见的各大电子媒体和纸媒上留意了一下,无论是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都只有一部分媒体做了相关的报道,而且基本上都不在头版头条,需要读者“众里寻她千百度”才能看到。而最近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清一色都是关于一位豪门巨贾与他的第N位妙龄少妇那点风花雪月的破事儿。
我想问问这些传媒精英们,你们不吝笔墨,动辄整版地肆意渲染这场没有爱情的所谓情变,究竟要为我们这个社会树立什么榜样?当你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进行取舍时,是否还有一丝职业的良知?
我不是传媒界精英,手中也没有公权力,但我有一颗能够感受真情、判别良莠的平常心。在这即将到来的春天里,只盼望着,有更多的人支持王永,让“顺风车之王”的爱心,早日在我们的身边开花结果。
http://s10/middle/654f2172g9d8d1ff03bd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