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谈天气巧预报,探究学习活起来
(2010-04-01 18:59:27)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随笔 |
摘要:天气现象每天都发生在幼儿身边,常常会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极好素材。但是,幼儿园以往的天气预报都是晨谈的时候,由值日生根据头天电视、报刊中的天气预报进行记录,专栏起到的只是传递信息的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让幼儿自主研究的机会和条件。怎样才能深入挖掘天气预报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这一活动中自主开展研究呢?本文对天气预报活动开展的不顺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让幼儿自己观测天气、自主亲历探究自然奥秘,感悟科学对生活的意义,来帮助幼儿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特征:具有主动性、具有问题性、具有开放性、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园的晨间谈话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幼儿园都开展过“天气预报”这样的一个活动,幼儿园开展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物,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与现象变化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幼儿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主动地适应环境,以及保护身体的健康。但是从开展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却大多不尽人意,往往出现不了了之的现象。难道是这个活动的内容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非常的感兴趣,孩子们渴望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大自然奇趣盎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孩子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非常新奇:“天上怎么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有各种形状?”他们对天气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们在大班开展天气预报这个活动动是非常的有教育价值,也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那么既然是孩子们也感兴趣的事物,为什么再开展的过程中反而让孩子对天气失了兴趣?
一、幼儿园晨谈中天气预报活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获得途径多,记忆式的灌输却让学习失去该有的趣味。
孩子们获得天气预报的各种途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获得关于天气预报的信息。而孩子们通过这些途径收集天气预报的信息主要是为了第二天能在班级里讲给同伴们听,没有很好的探索动机,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记忆式。因此这样的学习失去的该有的趣味。
(二)形式单一乏味,复印式的预报让活动失去本质的功用。
在幼儿园的天气预报活动中,老师的主要做法是:每天请孩子当天气预报员,头一天晚上回家通过各种途径记录天气情况,然后到幼儿园用口语表的的形式描述给班级的小伙伴听。预报员的主要承担了记忆的任务,而同伴们也承担了记住预报员报告的天气情况,这种以复制式为主的学习形式,让孩子们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把外界的信息搬到记忆里,即传递信息,活动组织的形式是单一乏味,“你说我记”的死板方式,孩子没有观察,只是机械式的记录了温度,学习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三)内容空洞抽象,形式化的预报让孩子失去实际的感受。
天气预报的内容除了讲述时间、温度、风力、天气状况以外孩子能讲的东西也很少,时间、温度、风力只是一个数据,对孩子来说没有实际的生活感受,也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实际的意思,而且预报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口头表述的形式,语言是听过即逝,大班的孩子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还是占优势的,加上没有具体的整体经验,对孩子来说预报的内容过对的抽象和空洞,因此晨谈中的天气预报活动成了形式,而失去了原来的本质功能。
二、提升晨谈中天气预报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大班幼儿正处于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这一关键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他们对天气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与现象变化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天气预报找出来并用他们的方式进行表现是幼儿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这一过程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丰富原有知识的过程。
如何让天气预报这个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又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的活动成为幼儿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天地呢?
(一)观察测量加记录,主动探究有趣味。
为了改变这种“你说我记”的死板的活动形式和“抽象空洞”的预报内容,我决定调整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形式,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自观察测量记录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天气的无穷变化,了解天气的特点和规律,发现天气与人们的关系。让幼儿在动手做中学习科学,学会生活。
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天气预报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温度,原来的天气预报员只负责将电视中的天气预报结果通知给大家,即传递信息,对预报的内容并不真正了解,为了让孩子们在主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每天安排预报员除了对当天的天气进行预报以外,还要亲自观察测量。这下可忙坏了报告员,他们不仅要记录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还要亲自到户外观察、测量实际的温度。并且对测量的温度进行记录,温度记录是一种对温度计的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温度现象进行思考和归纳的凭据,更是学习的一种手段。
天气预报刚进行了几天,孩子们便发现他们测量的最高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温度不一样。那么最高温度是在什么时候呀?亲自试验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并和孩子们一起按猜想的时间,列出一个测量温度的时间表,进行测量与记录,并在一天结束时将最高温度报告给大家。
附温度记录表:
|
月 星期一 温度 |
月 星期二 温度 |
月 星期三 温度 |
月 星期四 温度 |
月 星期五 温度 |
天气预报 |
°C |
°C |
°C |
°C |
°C |
7:00早上起床 |
°C |
°C |
°C |
°C |
°C |
8:30早饭后 |
°C |
°C |
°C |
°C |
°C |
10:30户外活动 |
°C |
°C |
°C |
°C |
°C |
12:00中午 |
°C |
°C |
°C |
°C |
°C |
14:30午睡起床 |
°C |
°C |
°C |
°C |
°C |
16:00放学时 |
°C |
°C |
°C |
°C |
°C |
18:30晚间 |
°C |
°C |
°C |
°C |
°C |
2、
附:风儿演绎表
|
听到的 |
看到的 |
感受到的 |
微风 |
基本上听不见什么声音 |
柳条在风中微微的晃动 水面上有小小的波纹 小兔子的毛有点被吹动了 有几根细细的头发会动 …… |
风儿有些凉爽、感觉很舒服 有点清新的空气拂过鼻尖 …… |
中级风 |
能听见风儿在耳边呼呼的响 |
花瓣飘落下来 小松树的叶子晃动了 红旗飘起来了 头发飘起来了 …… |
顺风走,风吹着我往前走 逆风走,感觉有点费力 脸上凉凉的,风吹进袖口里有点冷 …… |
大风 |
风儿呼呼呼的声音很大 |
树枝晃得很厉害 桃花掉了一地 帽子被吹飞 头发被吹得乱七八糟 …… |
走陆很吃力不想再外面,好像要下雨了 耳朵冻红了 感觉好冷 …… |
(二)
1、
2、
通过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能自发地搜索寻找到需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带着问题寻找资料而不是在遇到难题时束手无策。
3、
(三)
参考文献:《探究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
《学习与迁移》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