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晨谈天气巧预报,探究学习活起来

(2010-04-01 18:59:27)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随笔

摘要:天气现象每天都发生在幼儿身边,常常会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极好素材。但是,幼儿园以往的天气预报都是晨谈的时候,由值日生根据头天电视、报刊中的天气预报进行记录,专栏起到的只是传递信息的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让幼儿自主研究的机会和条件。怎样才能深入挖掘天气预报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这一活动中自主开展研究呢?本文对天气预报活动开展的不顺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让幼儿自己观测天气、自主亲历探究自然奥秘,感悟科学对生活的意义,来帮助幼儿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特征:具有主动性、具有问题性、具有开放性、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园的晨间谈话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幼儿园都开展过“天气预报”这样的一个活动,幼儿园开展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物,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与现象变化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幼儿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主动地适应环境,以及保护身体的健康。但是从开展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却大多不尽人意,往往出现不了了之的现象。难道是这个活动的内容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非常的感兴趣,孩子们渴望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大自然奇趣盎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孩子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非常新奇:“天上怎么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有各种形状?”他们对天气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们在大班开展天气预报这个活动动是非常的有教育价值,也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那么既然是孩子们也感兴趣的事物,为什么再开展的过程中反而让孩子对天气失了兴趣?

一、幼儿园晨谈中天气预报活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获得途径多,记忆式的灌输却让学习失去该有的趣味。

孩子们获得天气预报的各种途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获得关于天气预报的信息。而孩子们通过这些途径收集天气预报的信息主要是为了第二天能在班级里讲给同伴们听,没有很好的探索动机,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记忆式。因此这样的学习失去的该有的趣味。

(二)形式单一乏味,复印式的预报让活动失去本质的功用。

在幼儿园的天气预报活动中,老师的主要做法是:每天请孩子当天气预报员,头一天晚上回家通过各种途径记录天气情况,然后到幼儿园用口语表的的形式描述给班级的小伙伴听。预报员的主要承担了记忆的任务,而同伴们也承担了记住预报员报告的天气情况,这种以复制式为主的学习形式,让孩子们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把外界的信息搬到记忆里,即传递信息,活动组织的形式是单一乏味,“你说我记”的死板方式,孩子没有观察,只是机械式的记录了温度,学习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三)内容空洞抽象,形式化的预报让孩子失去实际的感受。

天气预报的内容除了讲述时间、温度、风力、天气状况以外孩子能讲的东西也很少,时间、温度、风力只是一个数据,对孩子来说没有实际的生活感受,也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实际的意思,而且预报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口头表述的形式,语言是听过即逝,大班的孩子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还是占优势的,加上没有具体的整体经验,对孩子来说预报的内容过对的抽象和空洞,因此晨谈中的天气预报活动成了形式,而失去了原来的本质功能。

二、提升晨谈中天气预报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大班幼儿正处于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这一关键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他们对天气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与现象变化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天气预报找出来并用他们的方式进行表现是幼儿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这一过程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丰富原有知识的过程。

如何让天气预报这个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又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的活动成为幼儿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天地呢?

(一)观察测量加记录,主动探究有趣味。

为了改变这种“你说我记”的死板的活动形式和“抽象空洞”的预报内容,我决定调整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形式,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自观察测量记录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天气的无穷变化,了解天气的特点和规律,发现天气与人们的关系。让幼儿在动手做中学习科学,学会生活。

具体的操作方法:

1、            探究温度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天气预报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温度,原来的天气预报员只负责将电视中的天气预报结果通知给大家,即传递信息,对预报的内容并不真正了解,为了让孩子们在主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每天安排预报员除了对当天的天气进行预报以外,还要亲自观察测量。这下可忙坏了报告员,他们不仅要记录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还要亲自到户外观察、测量实际的温度。并且对测量的温度进行记录,温度记录是一种对温度计的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温度现象进行思考和归纳的凭据,更是学习的一种手段。

天气预报刚进行了几天,孩子们便发现他们测量的最高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温度不一样。那么最高温度是在什么时候呀?亲自试验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并和孩子们一起按猜想的时间,列出一个测量温度的时间表,进行测量与记录,并在一天结束时将最高温度报告给大家。

附温度记录表:

    2010年

月 

星期一

温度

月 

星期二

温度

月 

星期三

温度

月 

星期四

温度

月 

星期五

温度

天气预报

°C

°C

°C

°C

°C

7:00早上起床

°C

°C

°C

°C

°C

8:30早饭后

°C

°C

°C

°C

°C

10:30户外活动

°C

°C

°C

°C

°C

12:00中午

°C

°C

°C

°C

°C

14:30午睡起床

°C

°C

°C

°C

°C

16:00放学时

°C

°C

°C

°C

°C

18:30晚间

°C

°C

°C

°C

°C

    测量的第一天,孩子们就有了新的发现了温度的秘密:“一天中的温度不一样。”“下午起床时是温度最高的时候。”几天过去了,小报告员们的报告结果都是下午2:30温度最高,为了进一步证实,请孩子们对这几天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并帮助他们把每天的温度变化画成曲线。当一天温度曲线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不禁叫了起来:“老师一天里温度不一样。”“每天都是下午2:30温度最高。”“我猜对了,就是早晚凉,中午热。”……

    看到孩子们的高兴劲儿,我也感到高兴和自豪。我及时孩子们的发现给予了表扬,并且鼓励孩子多注意观察。果然,孩子探索的兴趣更浓了,经常可以看到小朋友在温度记录表前讨论。

    有一天,子轩在看温度记录表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他指着温度“°C”问:“老师,为什么数字后面还要加这个呢?”子轩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讨论,“我认识的,这个是我学英语里的C,前面的是个小o”倩倩说,“不对不对,这是度字嘛!你看20度!”力力指着记录表说,“不对,我妈妈说这叫摄氏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从孩子的议论中我明白了,孩子们是对温度的单位还不了解,于是在晨谈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的关于温度单位的问题,我们刚学会了如何记录时间,因此我们就从时间说起,记录时间的时候,我们会说:“现在~点~分。”通常我们是用“00:00”来表示的,其实温度也一样的,它和时间一样有它特别的表述,我们经常习惯性会说~度,所以在表述时数字后面要加上“度”,其实温度他有一个完整的名字叫“摄氏度”,也可以用 符号“°C”来表示。通过讨论总结,孩子们对温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述和记录时就清晰明了了。

2、            发现风儿的演绎,感受探究的乐趣。

     孩子们刚为发现温度的秘密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又有孩子问:“老师,天气预报中除了报告了温度不一样,风也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啊?”我期待着孩子们新的发现。“昨天风3—4级,今天1-2级”,那么“1-2级、3-4级风表示什么呢?”我追问道。“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我妈妈说风力不一样!”孩子们又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微风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感受?”我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的进一步的思考。“我的头发被吹得乱七八糟。”“小草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摆。”“风筝可以飞的很高。”“吹到身上很凉快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对风力有些含糊混淆,并且把在微风、中级风中的感受混淆在一起了。虽然孩子们对风力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对风力的大小的认识并不确切,为了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我根据天气预报中的报告,在微风的日子里带着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在微风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侧耳倾听,发现什么也听不见,仔细的观察看到水面上泛起了小小的波纹,柳树的叶子在微微的颤动……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孩子们开始乐于关注每天的风力变化。

    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记录自己对风的体验和发现,并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交流,在谈到“看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发现孩子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介绍的,听起来比较的杂乱,于是经过一番的讨论之后,最终决定从植物、物体、人这三个方面介绍,果然效果大不相同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感受探索发现之后,孩子们将在不同的风力下的不同的感受在“风儿演绎表”里进行了归纳总结。

附:风儿演绎表

 

听到的

看到的

感受到的

微风

基本上听不见什么声音

柳条在风中微微的晃动

水面上有小小的波纹

小兔子的毛有点被吹动了

有几根细细的头发会动

……

风儿有些凉爽、感觉很舒服

有点清新的空气拂过鼻尖

……

中级风

能听见风儿在耳边呼呼的响

花瓣飘落下来

小松树的叶子晃动了

红旗飘起来了

头发飘起来了

……

顺风走,风吹着我往前走

逆风走,感觉有点费力

脸上凉凉的,风吹进袖口里有点冷

……

大风

风儿呼呼呼的声音很大

树枝晃得很厉害

桃花掉了一地

帽子被吹飞

头发被吹得乱七八糟

……

走陆很吃力不想再外面,好像要下雨了

耳朵冻红了

感觉好冷

……

    对于风,孩子们能探究到什么呢?探究到什么程度?基于对大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学习特点的把握,我只是引到孩子们进行了风的存在和风的性质展开,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客观的现象来证明风的存在,并发现风有大小、方向。对探究内容的认真筛选,对于引领孩子们进行有益的探究,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原有的经验起来重要的作用。

    观察是行动的先导,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而记录则是观察和发现的一种表达呈现方式。从观察——感知——记录——获取,孩子经历了一次自主行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也真正的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  交流讨论中摸索,探究学习活起来

    幼儿对天气的兴趣日趋浓烈,关于天气的各种相关知识孩子们也越来越感兴趣,教师如何更好的引导成了很重要的问题,不管是什么知识,主动获得的总是印象深刻的、不易遗忘的,而教师“填鸭式”的传授,只能适得其反,所以我在探究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我致力于改变静态知识的传递,充分调动起孩子提问、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各种猜测提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集体开展交流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提炼总结,让幼儿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起来。

1、            我为天气做设计,直观形象有个性

    在晨谈的天气预报的活动中,预报员自信大胆的向大家预报着今天的天气,我发现奕奕用手使劲的捂住自己的耳朵,头摇来摇去似乎在想着什么?“怎么了?奕奕不喜欢预报员的天气预报吗?”我轻轻的走到奕奕的身边问道,“电视上看见了有一个小姑娘很可怜的,她生病了,听不见声音。那她不是也不能听见天气预报吗?那怎么办?”多有爱心的孩子,我突然被奕奕感动了,于是我组织孩子们一起为小姑娘想办法。我们怎么能让聋哑的人也能知道天气预报?“她能看的见,我们写字告诉她!”“她不认识字怎么办?”“画画吧,我们把天气画出来,她一定能看明白的!”“太棒了!用画画的方式直观形象又简洁,我也相信小姑娘一定能看懂!”我赞同了孩子们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在我的支持下开始讨论如何用画画的方式设计天气符号,来记录各种天气特征的方法。讨论结束之后,孩子们就开始动手了。

    大班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有了发展,绘画表现力也有了提高。在设计活动中我发现,孩子设计的天气符号是非常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乐呵呵的太阳公公表示天气晴朗,泪眼汪汪的太阳公公表示要下雨了……孩子们富有童趣的设计表达了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想法,用直观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目中的天气符号。然后经过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对一些特殊的天气表达上有些困难,有的设计还出现了雷同的现象,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区分,比如阴天的和多云、有雨和有雪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当孩子们为自己的设计而犯愁的时候,我启发孩子们的通过搜索来验证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并且了解“气象专家”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

2、            我为难题寻答案,天气符号大揭秘。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设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带着自己发现的难题开始搜索,兴趣就更浓了。回到家里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搜索,收集到了各种天气符号,带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在互动中,孩子们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了吸收到了更多的天气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晴天、雨天、雪天、刮风等天气的符号,还对这些符号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些符号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既解决了难题,还发现了很多原来没有想到的关于天气符号的秘密,增强了孩子们对天气符号的认识。

    在现代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信息社会,获得资料的途径很多,也很快。让孩子们自己参与搜索远远比老师收集好了以后,用灌输的形式讲述给孩子们听要好得多,因为在搜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收获到了知识信息,解决了难题,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只是伸手要答案,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吸纳信息,进行有序的整理归纳,解决问题。

通过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能自发地搜索寻找到需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带着问题寻找资料而不是在遇到难题时束手无策。  

3、            我为天气做报告,温馨提示显爱心

    观测天气、报告天气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天气报告也应该与小朋友的生活、活动联系起来。一天突然吹起了大风,户外活动前,萱萱刚测完温度迅速跑进了教室,然后把刚测试的温度记录在温度记录表上,和她一起去观察风力的琳琳也跑进了教室抱怨说:“今天的风怎么这么大?看来要下雨了!”我抓住时机问:“要是下雨了要出去怎么办?”琳琳想了想说: “那就带雨伞和雨衣吧。”那小朋友还不知道快要下雨了,我们也在报告栏里提醒一下大家吧!于是报告员们开始动手把雨伞和雨衣画在了提示栏里。在交流中,大家都觉得萱萱和琳琳的这个方法很好,于是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就增加了报告栏里的温馨提示,报告员每天将需要注意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提示给大家。在报告天气时,细心的小朋友还会提醒大家:“今天有点冷,出去时应该多跑跑。” ……富有爱心的提示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天气与每日生活的关系,而且也增进了同伴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关心他人。

(三)  情景游戏中预报,快乐学习有自信

    孩子们对天气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能有一个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舞台,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为孩子们开设了一个“小小气象站”。通过游戏给孩子们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来当一回小小气象预报员。因此情景游戏形式的“小小气象站”就开展起来了。

    为了让“小小气象站”在播报的时候能更加真实形象,我利用一个大纸箱制作成了“电视台”的场景,播报时间到了,“小小播报员”就坐在“电视机”的后面,开始给小观众众们播报节目,这下可高兴了,都争着要当“预报员”。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孩子在情景游戏中也争当起“小小播报员”,虽然说得不怎么好,但是也能说上几句,慢慢的胆子也大了,更加自信。小小的“电视机”成了孩子们游戏的舞台,能力强的孩子在“天气预报”中,通过观察、搜索,详细的播报今天的天气特征、还能根据自己经验,添加了一些“温馨小贴士”,如“今天天气炎热,出门时请注意防晒;雨天地滑,走路上要小心……”等等。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充满自信的表达,在探究学习的同时也发展孩子的语言。

    晨谈天气巧预报,探究学习“活”起来,“活”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也“活”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求发展”这样的科学教育思想的引导下,调整后的天气预报成为了孩子们每天生活离不开的好朋友。

 

参考文献:《探究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      靳玉乐 主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习与迁移》浙江大学出版社    曹宝龙    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