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员被奸还好意思叫冤?

(2010-03-22 08:40:24)
标签:

研究员

内幕消息

基金分仓

券商

苏州恒久

财经

分类: 证券市场

博文再次得到媒体的呼应:“研究员们为何被苏州恒久欺骗”(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talk/20100324/06587620488.shtml

苏州恒久涉嫌专利权造假被媒体披露后,《信息时报》的报道说,多家证券公司的研究员表示自己被公司欺骗了,并因此对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作出了不符合事实的研究报告。看了这个报道,我为这些研究员感到耻辱,并再次感受到了研究员这个群体的生存危机。

依我看这些研究员不是被苏州恒久“强奸”的,而是甘愿被奸。对于一家公司有没有专利、拥有什么样的专利、是否申请了专利,只要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搜索一下就能得到答案,过程大概用不了几分钟。为什么记者这样去做了,而没有一位以专业判断为生存本钱的研究员去做呢?这不是甘愿被奸是什么?怎么还好意思大叫被“强奸”了呢?

我曾经两次与研究员相遇,感觉研究员如果不能改变目前做研究的方式终有一天要被市场抛弃。

一次是参加一家创业板公司路演。那天,有3家公司在同一个酒店做路演,我看到好几个研究员到一家公司的路演会场拿了礼品,坐上不到20分钟,马上转到另一家公司的路演会场,拿上礼品,又是坐了不到20分钟,“转战”下一家。有的研究员更过分,走出会场找个垃圾箱随手就把公司给的资料扔了。这样做,还有专业精神可言吗?其报告不出问题才怪。

去年的时候,我去一家上市公司办事,巧遇3家公司的研究员去调研。他们又是怎样实地调研的呢?先听董秘介绍了下情况,然后去车间看了看,与负责生产的管理人员做了个简短交流,然后就与公司董秘等把酒言欢了。作为旁观者,我知道公司介绍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但第二天,有的研究员就完全根据公司的介绍写出了报告,直至一个月后,他才意识到上了公司的当。如果这几位研究员把工作做得仔细些,观察一下货车进出这家公司的数量,问一问公司的门卫和生产工人一个月能拿多少钱、最近拿的奖金多不多、是不是经常加班,就能对公司所言是否属实做出初步的判断。再向这家公司的上下游企业了解一下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情况,就能做出基本准确的判断。

进入21世纪,在申银万国研究所成功转型后,“研究出价值”已成为券商研究所的共识,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研究员如此浮躁?据我观察,现在研究员热衷于通过打探内幕消息挖掘“黑马。为了获得独家的内幕消息,他们只能是拚着命地与上市公司搞关系,专业精神自然被抛到了一边。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因为“研究出价值”。

不是“研究出价值”吗?这个价值就要由优秀研究员来体现。因此,优秀研究员成为香悖悖,在目前研究能力普遍不强的现实情况下,研究员只要一年成功挖掘2、3家公司就能混上“最佳分析师”,如果连续两年评上“最佳分析师”就成为多家券商研究所争抢的对象,年薪可以以几百万元计。

“研究出价值”最终如何落地呢?券商管理层说,基金分仓啊,并以此考核研究所所长,所长也主要以这样的方式考核研究员。说是“研究出价值”,但研究这种事有运气的成分,一年能挖掘多少黑马、多少金股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是付出多就挖掘得多。片面地以基金分仓来考核,既导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流动,也导致从研究所所长到研究员群众性急功近利,变成激励他们去打探内幕消息。打探内幕消息如此热衷,必然会被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强奸”。

当个案成为现象,行业就岌岌可危了。券商管理层除了要从投行管理的角度反思苏州恒久涉嫌专利权造假事件,也要从研究所管理的角度来好好反思这一事件。

 

 

 

http://m.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