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朴实有力的历史素描

标签:
敦刻尔克电影 |
开始听说诺兰要拍《敦刻尔克》就开始好奇,这样一段毫无高潮的败北历史,该怎么讲述呢?总不能要杜撰一对英法爱侣的生离死别,诺兰的格调应该更高一些。
诺兰在这部作品中继续展现了多条线索叙事的专长,还有碎片式的节奏感,整个故事冷硬、压抑,据参加首映的敦刻尔克幸存老兵说,对历史很诚实。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三种视角,三条时间线: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交错讲述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英勇无匹的绝对主角,英雄和败者,同时蕴藏在每一个人身上。电影台词极少,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用配乐代替语言。他运用“谢泼德音调”给人音调在不断升高的错觉,营造危机四伏的效果,又在紧张时奏出呼吸的频率。
很多场景如同第一视角的游戏。空军视角让观众下意识地歪着头瞄准敌机。被关在战斗机里逐渐浸入海水的空军战士,水面拍打的声音近在耳畔,孤独且绝望。
在船舱里愉快地啃着面包喝着茶,下一秒就中了鱼雷,瞬间没入水中,天堂地狱就在一瞬间切换,从此士兵都害怕进甲板。
海面上的燃油着火,掉入海中的士兵下潜是绝望,上浮是痛苦,活着是多么奢侈。
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大多很沉默。真不知道如果这部电影有3D,他们会不会哭出来。
http://s6/mw690/001R0vk8zy7e3khfvCd95&690
沉重压抑的仇恨,能够被这几张具体的面孔承受吗?
先让观众郁闷,再给观众发泄口,那是娱乐爽片。
诺兰放弃了这个角度,只留下向内的探索。
http://s13/mw690/001R0vk8zy7e3ki6p9Gec&690
能包容这样一群脆弱的士兵,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
勇气在老船长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们落难,还有千万个我们站出来,漂洋过海伸出援手。
是一种忧郁的温柔。
也是一种温柔的忧郁。
英勇的在生死边缘徘徊多次的空军战士,回家后被推搡着问道,你们空军去哪里了?
被鱼雷袭击后,拼着一条命打开舱门救了一船人的法国人,只因为非我族类,险些被英国人打死。这里主角的人性光辉出现了,虽然最后他没能阻止这个法国盟友的死亡,甚至没时间忧伤,只能拼命地上浮、前行。
被恐惧支配的人性死寂,迷茫,只会偶尔折射稀微的光,如同敦刻尔克中反复展现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