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寺堡:荒漠上崛起的移民新城

(2010-02-27 18:11:30)
标签:

cctv

出镜记者

宋大珩

宁夏

杂谈

分类: 大珩在cctv4
发布时间:2008-09-20 06:51 来源:CCTV
      央视网消息(新闻60分):十年前,一片荒漠的红寺堡在宁夏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记,如今这个曾经的无人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一座在荒漠上崛起的绿色新城。 错落有致的楼房、畅通的公路和繁盛的绿树,映入眼帘的红寺堡如此美丽,流经全城的黄河水,让这个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新城处处生机盎然。 记者 宋大珩:位于宁夏中部的红寺堡长期被沙丘和荒漠所覆盖,随着1998年扬黄灌溉工程的建设,搬迁来的新移民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把荒漠上的红寺堡变成了一片绿洲。 先引黄河水,再迁新移民,国家扶贫攻坚计划1998年在红寺堡启动。刘全生一家是从宁夏南部干旱区搬到红寺堡的第一批移民,回忆起老家的生活,53岁的刘全生话语中流露出些许无奈。 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红六村 刘全生:在老家种粮食,按季节种粮食,种小麦、糜子,收入怎么样,和现在比那当然不行,旱地收入不行,只能维持生活,人吃的水还有 但没有水浇田,交通也不方便,山区靠天吃饭,靠天下雨,有雨我们就有了收成,没有雨就没有收成 在红寺堡,修到田间地头的水渠,让刘全生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种起了中药材--甘草,刘全生一家年收入5万多元,住砖瓦房、喝自来水、种水浇地对干旱区的移民来说已经不再是梦想。 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红六村 刘全生:我们搬到灌区以后,就是依靠黄河的水灌溉,所以我们种玉米 种甘草 不管种什么都是年种年收,搬迁过来的群众信心是很足的,所以以后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再逐步摸索看种什么最有利,能挣钱,现在条件好,以后就在这扎根了,一代一代 十年的时间,红寺堡移民完成了从求生存吃饱饭,到求致富快发展的转变。红寺堡人随水走的移民模式,成为中国西北缺水地区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马维民:怎么样把有效的水资源很好的利用起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说,我们考虑到要发展高效节水项目,刚才我们谈到的,三十万亩的葡萄基地的发展,二十万亩经果林的发展,十万亩的设施农业都是从节水的角度考虑的,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能够达到增效增收的目的。 2008年,历时十年,国家投入23亿元的扶贫移民工程划下句点,红寺堡已经发展成拥有2个乡42个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的绿色新城。20万从宁夏南部干旱区移居到红寺堡的老百姓,用自己的双手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