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口养家
各有各法(二)
村里的老周成分比较高,在村子里生活是比较低调的一个人。
五八年老周家的几亩地瓜收成不错,以为可以过一段温饱的生活。但是大跃进开始了,外面办集体食堂的风声越来越紧,他的一位远方的亲戚把家里省吃俭用的好多粮食、地瓜都交了出去,到大队里去吃公共食堂。
听到亲戚传来的这个信息后,老周心里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他把收获的高粱杆儿在自家北屋编了一道墙,然后把收获的红薯都蒸熟了,拌上蒸熟的麸子皮、玉米面和成泥状,厚厚的抹在编好的高粱杆墙上,剩下的地瓜、粮食都交到了公共食堂。
后来在公共食堂吃了一段时间,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便出现了饥荒。老周等到此时,便趁着夜色从墙上掰上一小块红薯饼,让大人孩子们吃,缓解一下饥饿。就是这面墙,帮助他一家几口人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刻。
后来生产队安排老周去牛棚喂牲口,又担心他搞破坏,指派了一个成分好的和他一块儿喂,实际上是监督他。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困难了很多,吃饭又成了问题。牛棚里有很多喂牛的饲料,但是老周不敢往家里偷,还有拌草料用的盐也有不少,他也不敢往家里拿。有一天,他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看到潘冬子用湿了盐水的衣服想法为红军送点盐,自己有了启发。他看到牛棚的盐袋子好多时间没有洗过,便在自家拿了一个干净的布袋,守着另外一个人把盐倒出来,说我回家把这盐袋子洗一洗。这种脏活累活,那贫下中农肯定是不干的。这老周抱着盐袋子拿回家,先放在水里泡,把盐都稀释出来,然后洗干净拿回去。有了这个办法,他就不断的来回的洗这个盐袋子,没有‘偷’队里的一粒盐,但是家里的咸味还是是解决了。
后来家里穷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几孩子几乎快要饿死了,被逼无奈,老周只好又另想办法。他每天晚上在牛棚里值班,偷偷的吃些饲料,赶上有生产的牛正在喂奶的时候,他就偷偷的挤些牛奶自己喝,这样在自家里就省出了一个大人的粮食,也缓解了家里的困难,艰难地度过三年自然灾害。
70年代的时候,村里分了自留地,老周在牛棚里晚上值班,每天天刚发亮,便锁好门,背着一个粪篮子在村子里转,捡拾粪便,每天都能有一些收获,放到自家的自留地里,所以每年他家自留地的收成都比较好。
改革开放以后,政策允许做买卖了。老周看到了这个机会,便到外地贩卖一些物品,挣了一些钱。那时候都是现金,在外面挣的钱都是随身带回来,不敢让邮局邮,怕别人发现自家发财了,都来借钱。每次带钱的时候,他从来不带在身上,而是放在一个破旧的油光乌亮的黑提包里,黑提包上面再放上两个干裂的馒头,提包的拉链也不拉,自己坐在(大多是趟在长座椅下)火车上把提包放在身边,一觉睡到站,从来没有丢过钱。
老周85岁去世。办丧事时,灵棚里跪着一片他的子孙,有几十号人,这些都应当是老周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下来的。村里的老乡们都对老周赞叹不已,说他脑瓜,还能吃苦
。
糊口养家 ,各有各法
,勤劳致富,遵纪守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