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观散文集《母亲树》出版
http://s5/mw690/6549c1dcgd6d5e5d170a4&690
《母亲树》序
◎
宋小武
又到红梅飘香的季节。独坐书房,品饮香茗,捧读南观先生的书稿《母亲树》,文中透出的馥郁与窗外寒梅散发的芬芳氤氲融合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是文馥还是花香。蓦地想起古人赞美梅花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观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怒放的梅花,它不像桃花那样妖艳,也有别于牡丹的豪华,它就是朵朵寒梅,慢慢地透出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让你陶醉。它又像山泉溪水,静静地缓缓地流淌,不时出现朵朵浪花,偶逢跌宕处,也会发出澎湃的呼啸。
我与南观先生的结识可算一段有趣的插曲。上世纪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理论专著《权力之谜》,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鼓励和批评参半。有人告诉我,在重庆《现代工人报》上,刊登了一篇赞扬《权力之谜》的文章。我找来读了,仅标题就让我吃惊,叫做《石破天惊,文贯长虹》,作者署名:何南观。经多方周折,终于见到了他。我原以为他是一个中年人,见面后才发现他是一位儒雅谦和朝气蓬勃的青年,供职于《达州日报》。于是我们便结识了,但由于各忙各的事,平时很少来往,倒真正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古人说:“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很多文学大家都有过办报的经历。南观先生原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又在报社历练多年,才华在生活的磨砺下闪射出璀璨的光芒,写起文章来,果真是“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读他的游记散文,如饮醇醪,如品香茗。试看他笔下的四月龙潭河:“一夜春雨,大巴山铅华洗尽,绿意盎然。在晨曦的映照下,还淌着雨水的山岩折射出耀眼的光斑,挂着雨珠的树梢像戴着珍珠的少女,显得娇嫩羞涩,却毕现对未来五彩生活的企盼。散落在山腰或山坳的院落里飘洒出缕缕炊烟,被晨风一吹,幻化出传说中的山魅,在空中表演着各种舞姿。空气中氤氲着略带甜丝的气息,那分明是从黑幕中苏醒的大地散发出的泥土的芬芳。”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把四月的龙潭河描绘得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心迷,陶醉在旖旎的景色之中。南观似乎特别喜爱大巴山的河流,所以在他笔下的河水都显得极其美妙,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采。你看他描写秦巴腹地的倒流河——任河:“任河两岸,山势嵯峨,险中藏奇,奇中蕴妙,一脉逶迤,大气磅礴,却没有丝毫的狰狞和俗气。或状如刘海砍樵、吴刚伐桂,或状如老僧入定、蓑翁垂钓,或状如嫦娥奔月、牧童横笛,或如铁门,或如群兽,细细观之,百般变幻,妙趣横生。一河秀水,穿罅击石,流淌在大巴山腹地,穿越在山谷的中间。或急或缓。急若脱兔,越险滩,飞洞隙,雪浪激越,拍打山林,訇然作响,势若川东汉子,刚烈无羁。缓若舒袖,云卷云舒,清澈见底,捧掬饮之,甘甜可口,温润如玉。”文章如行云流水,用词遣句简洁精美,既是当代白话,又似古代骈文。智者喜水,仁者乐山。南观既喜水,又乐山。他笔下的山别有一番风采。试看《青山之冢》:“清明节的大巴山,仍是寒意浓浓。山雾弥漫整个山间,像薄纱曼舞,舞到尽兴处,又似蛟龙翻滚,潮涨潮落。待到雾散去,太阳已高高挂在茶山山顶,红彤彤的,湿漉漉的,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翠翠的茶蓬,头顶上也是湿漉漉一片,晶莹的露珠在旭日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的光斑。”城市中人,充满眼球的是钢筋水泥大楼,呼吸的是汽车尾气和各种异味儿,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禁让人心驰神往。难怪当年陶渊明会辞官归田,那是因为可以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自然的恩赐啊!
南观既爱大巴山的山山水水,更对故乡的人民充满拳拳深情。“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是一个伟大名词。南观在《母亲树》中记叙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特别是文章结尾处:“舟楫的欸乃声摇碎了浓浓的冬雾,慵懒地四散开去,融入了巴河两岸的炊烟中。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轻微地拍叩着船舷,似喃喃童谣,又似老母絮絮的叮嘱。我站在船尾,一直望着村头那棵老香樟树。我知道,我那年逾六
旬的老妈妈还站在那里,任凭寒风吹割她那几至皲裂的脸。她要目送我远去,远去,直至我的身影从她的视线完全消失。在母亲的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挨饿的小孩,她总是担心我不能面对人生的艰难。”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潮湿了……
过去,家家客厅或堂屋里都立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革命的铁锤把它给砸碎了,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却始终留在人们的心中。南观在《蒙师德凡》中表达了这种对家乡儿时启蒙老师的尊重和怀念。文章结尾处写德凡老师去世后,灵柩突然挣断麻绳,从卡车里跳出来,直立在学校的操场上,使送行的全村人惊吓得黑压压跪倒在地。这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记叙,写出了一个山村教师为教育孩子,鞠躬尽瘁、死不瞑目的高尚品德,让人肃然起敬!
这种对基层劳动人民的深切感情,在《田叔》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为了能送独生儿子上大学,田叔不惜把祖产抵给信用社,为了给儿子交学费,田叔不顾年迈体弱南下打工,最后,儿子倒是成才了,但田叔却因劳累过度得了不治之症。田叔临终前,没有半点怨言,反倒认为自己生病,给儿子添了债务。行文至此,真让人心酸。南观在结尾处写道:“回想田叔,我又想到了土路上那一串串背着背篼的瘦小身影,还有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充满欢乐和愁苦的家庭。”南观由田叔的悲剧联想到更多的农村家庭,辛辛苦苦送孩子上了大学,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
我敢断言,《母亲树》、《蒙师德凡》、《田叔》这三篇文章读完之后,谁能不被震撼?写的都是真真实实的普通人,作者对他们的爱充满在字里行间。别小看这种爱,它蕴含着大道理。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曾断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当代歌曲不是也在唱:“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不可讳言,当前社会这种爱是太缺乏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一切以追逐金钱为目的,爱被人们遗忘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三国时期,枭雄刘备临终时对儿子的遗言,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留下两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治理天下,就是从小处着手,一切大话套话都是没用的空话。一个社会没有了爱,是相当危险的!
人是生而平等的,应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中国的现实社会却是把人区分成三六九等的,过去是以阶级出身成分定位,现在社会进步了,不讲阶级成分,或施青睐,或以白眼,只看两条:一是官位大小,二是钱的多少。南观却似乎忽视了这个标准,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常常表现出对普通人异乎寻常的尊重。他担负着报社的领导职务,工作是相当繁忙的,然而登门拜访的人却很多。面对来访者,无论当时他怎么忙,也无论来的人是一般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市民,抑或是山区农民,他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热情接谈,而且像某些人接待上级官员那样泡茶、敬烟,满面春风。这种作风对于当前拥有一间宽大舒适的办公室的领导者来说,是极其罕见的。正如他在《誓言》中所记叙的:“苏老汉,一个初识文墨年过六旬的庄稼人……在笔者的办公室里,找笔者摆一摆龙门阵,诉说诉说自己的经历……两杯茶,对坐的我和他,一个讲述者,一个倾听者。三个小时过后,苏老汉的故事讲完了,然后是一阵啜泣,那是笔者的被感动,而苏老汉则静默无声,只是那混浊的泪水像暴雨过后的小溪,恣意淌过满是沟壑的脸膛。”南观的亲民不是像某些官员那样,逢年过节才做做样子,而是充满了真情厚意,并且从中受到了感动。
南观对普通人的尊重,外延到对特殊人的同情。在《回头》中,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采访了正在服刑的囚犯阮孝昌。照一般人看来,囚犯是理所当然该受到鄙夷的人,然而南观却给予他深深的同情和惋惜。正如他所说:“作为新闻记者,记忆里装满了尘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卑微的如同脚下小草,有高尚的如同高山朝阳,有充满愤怒的如同地泉之喷涌,有写满悲哀的如同深秋之寒蝉。”他为什么会同情这个在押囚犯,那是因为阮孝昌是“一个真实的男人,有着自己的尊严,怀揣对妻女的爱心”。这是一种特殊人具有的特殊的爱,“比起那些虚伪的富有者和那些深藏叵测之心的权贵们,他更具有做人的责任感。”古人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阮孝昌虽然是一个囚犯,但他那具有的“匹夫”志气,即做人的责任感,使他在脱逃十四年后,毅然回到监狱履行自己未完的刑期。读到这里,不能不使人对这个囚犯产生几分怜悯和慨叹!
南观对另一种特殊人的爱,更是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这一种特殊人,在当今社会中是少见的,可以说是沙里淘金,他们公而忘私,不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南观报告文学中所记叙的人物。
南观的报告文学堪称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现在很多报告文学读起来枯燥无味,缺乏感人的力量。但是南观却以文学化的语言和艺术性的构思,将报告文学写得流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比如,在描写先进人物向守牧的《使命》一文的开篇,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倒叙手法:“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达州市凤凰山公墓里,垒着一座新坟……他们纷纷把鲜花、香蜡敬献在坟前,个个脸上凝重,潸然泪下。千呼万唤,已唤不醒静静躺在墓穴里的那颗忠魂。”这幅近似于清明上坟的油画图,描绘出了人们对忠魂的祭拜,给读者一个极大的悬念,吸引人要读下去。在《使命》的结尾处,南观这样写道:“老妈妈在老爸爸的搀扶下,对着莽莽群山喊魂:守牧儿哎,你快回来!快回来哟,守牧儿哎!”他将巴山的民俗风情运用到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悼念之情,也会让读者潸然泪下!在《心碑》一文的开篇,南观写道:“川东北大地的深秋,雨水说来就来。细细密密的雨滴,织成密密麻麻的一张网,罩在灰蒙蒙的天空中。”他以白描的手法,将一幅秋景图刻画得有几分萧瑟和寒气森森。但是这里绝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为接下来村支部书记的梦幻营造气氛和环境,巧妙地引出了他所要歌颂的已故的龚所长。一改报告文学常见的板起面孔平铺直叙的写法,加强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成分,引人入胜。在南观的众多报告文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巴山魂》中南观就借鉴了小说的笔法,将故事记叙得很生动,把人物刻画得十分精细。《浩歌》中,南观的开头更是颇费心思。“漫山遍野的山花、涓涓细流、天空的流星、三月的大巴山”连续四个空灵的意象,四个排比句,显得格外有气势,其运用的比喻手法,更是将南观要描写的先进人物诠释得精准到位,形象丰满,感人至深。文贵情真,情到真处文自雄。南观的几篇报告文学之所以写得不同凡响,写作技巧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他的真情,在于他对英模们的崇拜之忱。
南观的真诚还表现在对朋友的态度上,他工作已经够繁忙了,但还是抽出时间去读文学朋友的作品,并且为这些作品写出中肯的评价文章。试看现在某些评论家,评作品先要钱,收了费后,根本不读作品,只用一些卡片套话,这个“斯基”、那个“诺夫”隔靴搔痒地瞎吹一气,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头脑。南观不是评论家,但他评论文学朋友作品的认真负责的精神确实难得。
最为可贵的是南观既博学多才,又正值英年,却毫无骄矜之气,反倒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在《年轻干部咋就成了贪渎的高危险人群?》一文中表达了他的心声。他列举了“天下第一秘”李真等年轻领导干部堕落为大贪官的教训,指出重才轻德致使年轻干部患上“才强德弱症”,强调必须加强年轻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以及完善教育体系、选拔考核机制和监管制度。文章既是南观对年轻领导干部堕落成罪犯的痛心和愤怒,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和警惕。南观是大学本科高才生,他深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
《母亲树》是南观才华的展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文如其人,人见其文。从《母亲树》中既看到了一个文采飞扬的巴山才子,又展示出一个年轻干部的高尚品格,南观堪称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道德修养方面,《母亲树》都值得细细品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