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津”就在自己的心里/《〈论语18.6〉解析》

(2012-12-21 09:55:55)
标签:

善意劝告

指点迷津

社会责任

积极拯救

论语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86》解析  

“津”就在自己的心里/《〈论语18.6〉解析》

    【原文】
长沮
(chánɡjū)桀溺(jié nì)(oǔ)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fú)执舆者为(wéi,下同)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yú)?”曰:“是也。”曰:“是知(zhī)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wéi)仲由。”曰:“鲁孔丘之徒与(yú)?”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yǔ)其从辟(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bì)世之士哉。”耰(yǒu)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fū)子怃(wǔ)曰:“鸟兽不可与(yǔ)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yǔ)而谁与(yǔ)?天下有道,不与(yù)易也。”

【注】① 长沮(jū)桀溺(jié nì):两位隐士。耦(oǔ):通“偶”,两人各持一耜(sì,古代农具名)(pián)肩而耕。此段对话即为“指点迷津”的出处。

② 津:渡口。

③ 执舆:拉着马的缰绳。

④ 滔滔:水势浩大,指世道纷乱。滔滔者:象洪水一样的坏事。

⑤ 易:改变。

⑥ 而:通“尔”,你。辟(bì):通“避”。辟(bì)人之士:躲避恶人的人,指孔子

⑦ 辟(bì)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指自己。

(yǒu):农具名,形如鎯头,播种后用耰覆土以掩盖种子。辍:停止。

⑨ 怃(wǔ)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⑩ 鸟兽不可与同群:此处没有把那些隐士谩骂为鸟兽的意思,而是说:鸟类是要展翅在蓝天上高飞的,那就让它去高飞吧!猛兽是要奔驰在茫茫林海之中的,那就让它遁入山林吧!我是人,既不会高飞,也不能入林,我是无法与它们一道为伍的。意思是人各有志,不可强勉,每个人都有自己驾驭生活的准则。

  (yǔ):相处共事。

(yù):参与。易:改革。

 【译】长沮、桀溺两人一同耕田,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问渡口的位置。

 长沮说:“那个手执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长沮于是说:“那他应该是知道渡口在哪儿的呀。”

 子路转而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如今世道纷乱,如同滔滔洪水般的坏事恶事满天下到处都是呀,而谁又能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从孔丘那种躲避恶人的人,怎么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隐居而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依旧不停地播种和覆盖种子。

 子路返回孔子身边,把两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惘地仰天感叹道:“我既然不能与鸟兽同群为伍,不和世上的那些人相处共事,又与谁相处共事呢?如果这个天下安乐太平的话,我孔丘就不会与你们一道四处奔走,谋求参与政事与寻求改革社会的灵丹妙药了。”

    “津”就在自己的心里/《〈论语18.6〉解析》

    【解析】
  这虽然是长沮、桀溺对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讥讽奚落,更多的却是善意的劝告。孔子理解他们的一番苦心,但他却难以听从。这种难以名状的冷嘲热讽和苦涩酸楚,谁也说服不了谁。掩卷沉思:谁是更具理性的?谁是更不执着(zhuó)的?耕者真的无牵无挂吗?行者真的无苦无恼吗?到底是谁在为谁指点迷津呢?

    按照隐者的观点,时逢乱世之秋,就应该全身而退置于事外。天下大乱,整个世界就像滔滔的洪水无情泛滥一样,谁能挡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得好呢?传说中的大禹疏浚(jùn)河道,使天下重归太平,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没有啦!既然我们无力救世,那怎么办呢?只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随波逐流,大家糊里糊涂得过且过地在一起混日子。这是隐者们反对的,也是孔子反对的。另一条就是寻求治理天下的大道,但坏人当道又谈何容易?像孔子那样带着弟子们奔走于天下,“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悔,“知其不可而为之”仍不馁,这也是隐者们所反对的。他们认为,举世皆浊,你到何处寻找存身的净土?世人皆醉,你到哪里寻求清醒的圣贤?既然这个多病的社会腐臭无比,不如避开他人避开浊世,遁入山林去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呢?隐者们的人生态度是消极逃避,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不愿意为社会负责任而撒手不管。

    从实践上看,避开整个世道隐入山林与鸟兽为伍是办不到的。作为一个人,毕竟不可以变为纯粹的“虎崽狼孩”,就连长沮桀溺不也没有像狼虫虎豹那样,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况且他们还是二人并肩耕种,也没离开人与人的交往嘛!这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你主观上想避开世间的一切,实际上你是躲避不开的。

    孔子说,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带着弟子们四处奔走,进行变革世界的努力了。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才汲汲于救世之道的探求。说到底,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也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所驱动,它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比起长沮桀溺者们,这是一条更加艰难困苦与日俱增、且极具悲剧色彩的道路,是一种积极拯救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积极的人格力量,对中华儿女影响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孔子让子路去问渡口,可这不是寻常的渡口,它就是我们每个人面临人生转折点时必须选择的道路。看似寻常一段话,实蕴大道无穷尽。“指点迷津”,不正是孔子给那些隐者们“指点迷津”吗?

“津”就在自己的心里/《〈论语18.6〉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