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7.24》解析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ù)乎?”子曰:“有恶(wù):恶(wù)称(chēnɡ)人之恶(è)者,恶(wù,下同)居下流(“流”字为衍文)而讪(shàn)上①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jiǎo)以为(wéi,下同)知(zhì)③者,恶不孙(xùn)以为勇④者,恶讦(jié)以为直⑤者。”
【注】①
居下流:处于低下的位置。晚唐以前的本子没有“流”字,在北宋时就已经误衍。讪(shàn):毁谤,讥笑。上:上司,上位的人。
②
窒:阻塞,不通。指行事或议论不可通,喻冥顽固执,刚愎自用,不通人情。
③ 徼(jiǎo):旧注(jiāo),多作“抄袭”解。徼,“侥”的异体字,侥幸,企图偶然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知(zhì):通“智”,聪明。
④ 不逊(xùn):不谦逊,傲慢。
⑤ 讦(jié):攻讦,揭短,揭发别人隐私。
【译】 子贡问孔子说:“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当然有憎恨厌恶了。我憎恶到处宣扬传播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属而毁谤讥笑上司的人,憎恶徒逞勇武而不懂礼义的人,憎恶果断敢为而刚愎执拗(niù)的人。”
孔子又说:“赐呀,你也有所憎恶吗?”子贡回答说:“我憎恶把侥幸取得成功或免去灾祸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桀骜不驯凌驾于人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攻讦揭发他人隐私当作直率的人。”

【解析】
一般人认为,君子,尤其像孔夫子这样的圣贤,都是极有修养的人,所以就不会有所厌恶的人和事。但孔子多次强调自己是学而知之的平常人,所以也同样具有平常人的感情。所以,当子贡询问时,他一口气便列举了令人讨厌的人和事。
“称人之恶者”,就是到处宣扬他人坏处的人。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è)。”他还说,要“乐道人之善”。这些,都是“隐恶而扬善”的品质。这种品质是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才能修炼得成。但小人常常容易犯的,恰恰是“称人之恶”的毛病。他们成天专事搜罗别人的缺点,哪怕这种缺点是捕风捉影或道听途说来的,他们也到处传播,恨不得让普天下的人都知晓才痛快。这种人有的就是一张天生的臭嘴巴,往往个人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属于“损人不利己”一类。
“居下而讪上者”,就是身居下位而毁谤讥笑上司的人。下属如何对待上司呢?大家都心知肚明,忠!既然你还愿意在这个上司的手下工作,那就应该忠心耿耿地帮助上司圆满地实现自己的职责。当发现上司有毛病和缺点时,首先的是要“隐”,其次是要“帮”。假如上司的毛病缺陷已经完全与其职位不符,你也可以越级向上反映问题或检举揭发,以清除害群之马,维护组织的纯洁。什么人以毁谤上司为快乐呢?心术不正的人,梦想取而代之的人。这种人能不人见人恶吗?
“勇而无礼者”,不遵法纪,不守规矩,不循道德,不懂人性,只知逞匹夫之勇的人。这种人不懂得见义才可勇为的道理,不是作乱就是做盗,对社会百害而无一利。
“果敢而窒者”,刚愎自用、顽固不化、不通事理、听不进一丁点善言的人。如果这种人当领导,必定会把部属率领到四面楚歌的垓下,不仅自己拔剑自刎,而且要拖累下属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这种人只是个体,也定是一个危害一方的混世魔王。
“徼以为知者”,把侥幸当作聪明的人。这种人在今天更具普遍性,他们既企图偶然获得成功,又企图意外地免去不幸。那些靠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不义之财的人是,那些贪污腐化暂时还没有被“双规”的人是。侥幸只是暂时的,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啊!心存侥幸的人根本不懂得因果定律,反而认为侥幸是自己命好是自己聪明,这只能彰显他们的无知。现在那些还在靠小聪明赚取黑心钱的罪犯,现在那些还在耀武扬威掩耳盗铃的贪官们,痛恨你们的人民将冷眼察看你们还能侥幸到何时?
“不孙以为勇者”,
把桀骜不驯凌驾于人当作勇敢的人。这种人与“勇而无礼者”有点相似,但前者是有勇但不知礼节,这种人却连勇敢的真正含义都没有弄懂,竟错把桀骜不驯凌驾于人当作了勇,你说他还能混出什么名堂?直白了说,他们的勇其实根本算不上勇,只是一种流氓行径,“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是这些人的真实写照。当这种“假勇者”真要与“真勇者”狭路相逢时,恐怕他们早就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了。
“讦以为直者”,是把揭发他人隐私当作直率的人。这虽然也是“称人之恶”,但他较之“称人之恶者”要阴险得多。阴险就阴险在并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快、或为了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揭露别人的短处坏处,而是往往把揭发别人的阴私,当作对当事人的一种要挟,或当作对上司的一种邀功,以攫(jué)取利益和好处。他不像第一种人那样信口开河地张嘴就说,而是有所选择地说,对自己有利就说,对自己暂时无利就暂时不说,什么时候对自己有利就什么时候说。当他要挟别人时,往往会说“我手里有你的材料”之类,当他到上司面前告黑状时,也是这种说辞,并把这种作为当成正直来标榜。
孔子曾说过,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懂得该爱什么人该恶(wù)什么人。做人的标准确定了,无论爱人还是恶(wù)人才不致偏颇。
孔子的“四恶”与子贡的“三恶”加在一起,所值得憎恶的人和事一共有七种,这也正是一般人容易犯的错误,有这方面毛病的人完全应该对号入座,时刻都要检讨自己,力争杜绝或减少这七种恶事,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