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7.20》解析

【原文】
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②。将(jiānɡ)命者③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④。
【注】①
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学礼于孔子。
② 辞:推辞。疾:疾病,有病,身体不适。
③ 将(jiānɡ):送,送来。命:命令。将命者:奉命,传话的人,此处当由孔子的弟子充任。
④
前“之”:指孺悲。后“之”:指鼓瑟唱歌的声音。使之闻之:故意让孺悲听到,让孺悲知道自己不是有病而是不想见他而已。
【译】 孺悲想谒见孔子,孔子以自己有病推辞不见。等传话的人出了门,孔子便取出瑟来弹弦歌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解析】 不屑之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孔子说宰予“朽木不可雕也”与本章,很有一点意思,乍一看,好像孔子违背了自己“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学生宰予冥顽不化,不勤奋刻苦,孔子便失去了教责之心,把宰予打入不可教化的另类;孺悲不知何处得罪了老先生,老先生竟将他拒之门外,把让他见个面的机会都剥夺了。许多人读到此处均大惑不解。孔子在此使用的是一种什么教育方法呢?看看《孟子·告子下》就清楚了。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原来不屑教之,也是教育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孔子说对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不愿见孺悲,不正是要叫孺悲想想你有什么错儿吗?“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了的,就是这个贪玩不好学的学生,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由此可见,儒家的先贤还是很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
不屑之教,并不是把学生看扁了,把他们划为不可教诲的“另类”,而是一种博爱之心的延伸。守护着人家的孩子循循善诱,使之成材成器,谁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遇到淘气的孩子,老师也要发发脾气,古时候还要打手板,孩子心中恼恨,家长心里也会别扭。待到孩子成了器,反而会感激老师。严厉地对待学生,如用锐物击石,目的是为了激发其上进心,一顿棒喝之后,学生若是恍然有所悟,那也不失为一个开蒙的方法。对于一个有灵气的学生,你根本用不着费多大的心神,但对于一个头脑发懵的学生,有分寸地敲敲重锤,对于开发他内心深处的智慧,确有好处。所以,做老师的一定要用无限宽阔无限温暖的一颗爱心,去爱自己的学生。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教育方法决不可滥用,要掌握好分寸,要使学生在严厉中感受到爱意,不可让学生心冷。尤其是对那些自尊心极强而又不能“心有灵犀”的学生,弄不好则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起到激发的作用,反而会使他的自尊心受挫后更加破罐子破摔。
心之蒙昧如同山下的荒草,也许没有穷尽的时候;冥顽的学生如同割过的韭菜,也会代代相袭。所以,开启蒙昧是我们人类永久性的任务,也是老师永久的职责。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