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7.5》解析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bì)畔①,召,子欲往(wǎnɡ)。子路不说(yuè),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③也?”子曰:“夫(fú)召我者,而岂徒④哉?如有用我者,吾其(jī)为(wéi)东周⑤乎!”
【注】① 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niǔ),季氏的家臣。鲁定公八年,公山不狃因不满季氏,在费邑借阳货的势力发动叛乱,欲废三桓的嫡生世子,而立被阳货所喜欢三桓庶生世子继位,借以巩固他和阳货的权力与地位。结果叛乱失败,公山不狃逃往齐国。畔:通“叛”,反叛,叛乱。
② 末:没有,没有地方。之:去,可去。已:算了,罢了。
③ 之之:前“之”:地方,那个地方,后“之”:去,前往。
④ 徒:徒然,白跑一趟。
⑤ 其(jī):表疑问语气:难道不能。为:作为,复兴,重建。东:东方。周:西周的文王武王之治。
【译】 公山弗扰盘据费地图谋发动叛乱,派人来召唤孔子,孔子准备应召前往费地。子路听到此事很不高兴,说:“如果没有好地方可去也就罢了,何必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那个公山弗扰来召我前往,难道是要我枉费徒然白跑一趟吗?如果有人要用我,我难道不能将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社会制度在东方复兴重建吗?”

【解析】
这个故事与下边佛肸(bìxī)的故事,都很声情并茂。这两次,都是反叛之人欲迎请孔子前往辅佐,孔子都跃跃欲试计划前往,而阻挡他的都是那个敢于勇往直前的子路。我们当然知道,这两次叛臣之邀孔子并没有去。如果说孔子明知这两个叛臣最终不会有好结果,不肯与这号无赖小人为伍,那么他为什么又说要去呢?孔子既然没去,而且这两段放在《论语》里似乎也有损孔子的形象,但为什么孔子的学生还要把这两段编在这儿呢?所以历来解读《论语》的,都绕开道儿走,或不予直解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只要我们把它放入整篇中去分析,就可以看出《论语》编撰者的良苦用心。
这一段对话中,孔子似乎在寻找实现理想的一种全新途径。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是上天是否赐予了我机会,让我在东方复兴文武之道呢?清与浊又有何妨?即使公山弗扰处是一池浑水,我们也不妨一试,只要我们立身清白,不是也一样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吗?“质本洁来还洁去”,有什么不可?“沧浪(lánɡ)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我可以用它洗洗我的帽带;水浊,我可以用它洗洗我的双脚。这就是有恒和权变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孔子清楚自己心中能有一个把握的原则,这个原则也许能够让他进退从容。孔子跃跃欲试,挽起裤角想趟一趟这一池浑水,或许就会闯出一个崭新的天地。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他是坚信自己有这个能耐的。他明白,靠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大概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异常渺茫,他是否也试图“曲线救国”,或者想尝试一下通过“打碎一个旧世界”,然后再“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全新的途径呢?利用叛逆创造的机遇,孔子很想找到一个英雄用武的地方,在那儿施展才华,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武之道。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