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5.30》解析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肯悔改,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啊。”

【解析】 孔子曾经说过两次“过则勿惮改”,此处又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从正反两个方面谈了同一个问题: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过而改之,是不过也。之所以反复强调,足见“知过能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恐怕在这个世界上还找不到任何错误不犯的人。只不过有的人过错多点,有的人过错少点;只不过有的人犯的过错大点,有的人犯的过错小点,总之谁也不敢信誓旦旦地言称自己从来没犯过错误。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反复说过的那样:“过则勿惮改”,不要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不勇于承认错误、不勇于正视错误、不勇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原因,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难过面子关,总觉得让人知道自己有过错会轻视自己,用俗话说就是“怕坷碜(kě
chěn)”,结果就要文过饰非。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认为别人不会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何苦要跟自己过不去呢?结果是欲盖弥彰。知错不改的结局就是在错误的泥淖(nào)中越陷越深,以至于一错再错而不可自拔。这种心理,是一种固执己见,是对完美人格追求的放弃,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我们要追求完美的道德修养,就必须从自身做起,返求于自身,持之以恒地善用“吾日三省吾身”之功夫,要有不怕丑不怕疼的勇气,经常不断地审察自身的缺点,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小错,才不至出现大过。有的人说:我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愁死领导,气死法院。小过小错当然不会招致大的祸患,但等到积小成大,积少为多,最终由量变而发生质变之时,岂不就悔之晚矣!那时丢人现眼可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弄不好还会“以及其亲”。应该说,持这种想法的人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
人生是短暂的,按寿命百年计,满打满算才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天,也就是八十七万六千六百小时。人生的短暂,促使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生命浪费,更何况你还要在屡犯过错和修正过错中耗费宝贵的生命呢?等到你一生终结的时候,那时你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这一生已经错得太多太多,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迟了,已经既没有后悔药可吃也没有可供改正的时间了,你只能在悔恨中终其一生。请你想一想,“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人生到底有多少时间可容你一错再错?涂在“昨天”里的黑污积重难返,日益减少的“明天”中能洗刷净这些瑕疵吗?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