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4.35》解析

【原文】
子曰:“莫我知(zhī,下同)也夫(fú)!”子贡曰:“何为(wèi)其(qí)①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②人,下学③而上达④,知我者其(qí)⑤天乎!”
【注】① 其(qí):回指上文提及的事物或人。指孔子所抱怨的那些人。
② 尤:责怪。
③ 下学:学人事,学习人间处世的原理以打牢基础。
④ 上达:达天命,探求宇宙深奥的大道而知晓天命。天命即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
⑤ 其(qí):犹“殆”,表拟议或揣测。
【译】 孔子说:“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我呀!”子贡说:“为什么那些人不能够真正了解老师您呢?”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我是认认真真地博古通今以打牢基础,逐渐探求宇宙深奥的大道而知晓天命,真正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吧!”

【解析】
孔子虽然是个“乐天派”,但他仍是人而不是神,心灵深处也会因受到扰乱和挫折而有所感慨。大概是和微生亩谈话之后吧,孔子说了这段话。孔子的意思很清楚,别人不了解那是别人的事,作为自己来讲,我既下学人事,而人事有否(pǐ)有泰,所以我不尤人;上达天命,但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也不怨天。自己这种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号的良苦用心,苍天可鉴,神鬼皆知,那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当一个新的学说诞生时,总会有他人这样那样的不理解,要想改变他人的思维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切都需要在过程中等待。孔子能够成为千古至圣,难道是偶然的吗?
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疙瘩。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实现自己治国救民的志向,虽然许多君主认为他的“大道”极好,但却没有一个君主愿意提供一块“试验田”给他。圣人仰天长叹:“知道我的,恐怕只有老天了吧!”这个感慨是很沉重的,有着诸多的无奈,但毕竟还有天知道,自己的一番苦心总算没有白费,关键在于无人理解还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孔子的话语有点令人酸楚。其实,用智者、贤哲的眼光看待世事、俯瞰众生,大概也只能如此吧,因为现实中的确有许多已经病入膏肓的事情,即使圣贤再世也无能为力。孔子在这里所发的感慨和屈原的《天问》不同之处,就在于孔子对于自己的遭遇能够平心静气、无怨无悔而顺从天命。所以他仍然孜孜不倦地“明知不可而为之”,而不是“宁赴江流而葬身鱼腹”。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