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4.34》解析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①报怨,以德报德。”
【注】①
直:正直无私。
【译】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与我有仇怨的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那你用什么来回报对你有恩德的人呢?应该用正直无私的行为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析】 不与人结怨,是人们一种理想的追求。但在现实中,往往你会在不经意间与人结了怨;即使你不主动与人结怨,别人也会因误解而与你结怨。出现此种情况怎么办?有人说:报怨以德。孔子不同意。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掴(ɡuó)一耳光,我不仅不躲避不还手,反而送上右脸让你再掴(ɡuó)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国人的说法,叫“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说:“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唐朝大臣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做官,到官府来辞行,以谨慎忍让而闻名的娄师德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好办,有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干净就是了。”娄师德说:“不行啊,这样做还会显露出你对他人的不满,应该让唾沫在脸上晾干。”老子《道德经》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看来,有些人把“以德报怨”当作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张冠李戴了。
“怨”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它可能首先表现为怨气,进而发展为怨恨,甚至会变成一种莫我名的情绪,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作为“以德报怨”者来说,本意可能是一种忍让、一种修养、一种高姿态。但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其结果是对方并不这样认为,他反而认为是自己的正确、刚直战胜了你的胆怯和懦弱。这不仅化解不了对方之怨,而且还会强化他的错误观念,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孔子是不提倡以德报怨的,所以当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报德呢?接着他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别人怨恨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但也可能完全是他人的恶意怨恨,你一概用恩德去化解,虽然不失圣者风度,但是否有点过于低三下四、丧失自己人格的尊严呢?而且还会使“恶意怨恨者”在阴谋得逞后暗自窃笑,助长其更加肆无忌惮。正当的办法是用正直去回报它,只要不是自己的过错,就不管他如何怨恨,我仍一如既往,只要自己做得没错,就继续做下去,而不必看别人的脸色。
顾及他人的恨怨,当然也不排除对恶意怨恨的反击,这就有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味道,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的好。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像《诗经·风·卫风·木瓜》所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而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论是非、不讲原则地以德报怨,而只对施之以恩德的才要以恩德来相报。
基督是基于人的原罪,提倡“以德报怨”是一种对自身罪孽的消弭(mǐ)。道家是倡导心如止水,提倡“报怨以德”是一种无我的境界。佛家反对冤冤相报、提倡“以德报怨”是一种对众生的怜悯慈悲。儒家则基于对人本身的肯定,“以直报怨”强调的是人的独立和人的尊严。
当然,圣人也没有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冤冤相报何时止?无休无止地明争暗斗下去,空耗珍贵的生命,也没有任何进步的意思。首要的是不要与人结怨,别人怨恨于己也不要以怨报怨,这才是明智之举。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