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4.25》解析

【原文】
蘧(qú)伯玉①使人于孔子②。孔子与(yǔ)之坐而问焉,曰:“夫(fú)子何为(wéi)?”对曰:“夫(fú)子欲寡其过而未能③也。”使者出,子曰:“使乎④!使乎!”
【注】① 蘧(qú)伯玉:卫国大夫,名瑗(yuàn)。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家里。
② 使人于孔子:派遣使者拜访孔子。
③ 寡:少;减少。未能:没有做到。
④ 使乎:好使者呀!
【译】 蘧伯玉派遣使者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候蘧伯玉,说:“老先生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要减少过失但还没能做到呢。”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赞叹地说:“真是一个善于转达主人心意的好使者呀!真是一个善于转达主人心意的好使者呀!”

【解析】
人生就要尽量减少自己的过错。有错必改,善莫大焉,但有错必改不如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犯错而改之,改后又犯之,如此重复,无疑于浪费生命。所以,君子应经常慎之思之,把犯错误的频率降到最低点以至杜绝错误,这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
蘧伯玉是一位贤者,使者的应对也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蘧伯玉对善于自省的不敢懈怠和追求修养的永无止境等等,皆在一言之中。使者的话简洁而滴水不漏,让他人无可挑剔和责备,而且大方得体的应对和善于辞令的风度,又体现了他本身的修养,可见“强将手下无弱兵”,由此可以想得见蘧伯玉的为人。
心里常想着减少过错,就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就是一种对工作的崇敬,就是对民众的一种负责。因为,担负领导责任的人一旦犯了过错,不仅自己受害,还会殃及百姓。心里常想着减少过错,就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把过错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既是崇高的品德,更是深睿的智慧。只有心中装着民众而未独没有自己的人,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如果你想超凡入圣,就要不论什么时候,时时想的是“怎样才能够减少自己的过错”。虽然蘧伯玉还没能达到这个目标,但他却在不懈地努力。我们且不论蘧伯玉当时达到了何种境界,只他这种勇于评判自己并不断奋进的精神,就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传统文化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