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4.11》解析

【原文】
子曰:“孟公绰①为(wéi)赵、魏②老③则优④,不可以为(wéi)滕(ténɡ)、薛⑤大夫。”
【注】①
孟公绰:鲁国大夫,该人清廉寡欲,孔子深尊其人品。
②
赵、魏:晋国的赵氏、魏氏两个卿大夫。
③ 老:对公卿大夫的尊称,古代亦称大夫的家臣。
④ 优:优裕,绰绰有余。
⑤ 滕(ténɡ):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文王之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战国初期为越所灭,不久复国,后为宋所灭。薛:古国名,任姓。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一度迁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春秋后期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成为齐邑。两国均为当时鲁国附近的小国。
【译】 孔子说:“孟公绰的才能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绰绰有余,却不能胜(shēnɡ)任滕国、薛国那种小国的大夫。”

【解析】
除了要知晓某人是一个好人坏人外,还要能知晓他既然是个好人,那么他有那方面的才能呢?他适合于干点什么呢?
人的修养包括人品和才能两个大方面,但这两者未必能成正比,也就是说,人品好不一定有才能,才能出众不一定有道德,况且人们的才能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适合搞文,有的适合从武,有的适合坐办公室,有的却适合于跑公关,不一而足。鲁国大夫孟公绰是一个清廉寡欲的人,孔子深尊其人品,孔子认为像他这样的人适合于担任德高望重的清闲之职,做起某大国卿大夫的家臣来绰绰有余,但他却不能胜(shēnɡ)任具体的工作,那怕是做一个小小之国的大夫,他也许会做不好。孔子在此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之道,即知人善任、量才而用,其核心是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不适当的人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于公于私都是不利的。
历史上阴差阳错安错了差事的人大有人在。如唐明皇,就不如让他去唱戏,如果他当初去唱戏而不是做皇帝,肯定唐朝就有了“梅兰芳”。他当皇帝就当得不太好,白瞎了一个唱戏的坯子。南朝的李后主,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有那么好的文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他也是当了皇帝,而且是一个亡国的皇帝,如果他不是当皇帝,中国的词苑应该早就姹(chà)紫嫣红了。管仲和鲍叔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知交,管仲贫穷时与叔牙一起经商,给管仲多分红利,叔牙从来不在乎,后来鲍叔牙又举荐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但是,后来当管仲临终时,齐桓公想请叔牙接替做宰相,管仲却说不可以,原因是鲍叔牙太嫉恶如仇,过于清高,让他当宰相必然会树敌过多,这是害了他。鲍叔牙听了后很高兴,认为管仲很了解他。
我们知晓人,仅仅停留在知道谁好谁坏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知晓一个人品行气度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他的才能,然后知人善任。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