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4.2》解析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wéi)士矣。”
【注】①
怀:思念,留恋。居:安居,安逸。怀居:留恋思念安定的生活。
【译】 孔子说:“作为一个读书人而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足以算作读书人了。”

【解析】 一个真正修身向学的人,怀恋于温柔之乡是非常有害的。孔子从反面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孟子从正面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这是说: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意志,使他的筋骨辛苦劳累,使他的肠胃忍饥挨饿,使他身受穷困,使他做事总是受挫折遭打击,这样就可以震憾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长他的才干。儒学并不是苦行禁欲主义,但却主张艰苦奋斗,其典型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chónɡ)耳流亡在齐国的时候,住进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于是便不想再走了。他老婆姜氏骂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意思是说,快走吧!贪恋于在自己喜欢的妇人身边享受家室之乐,就会损害大丈夫的一世功名。这其实正是孔子的意思。读书人十年寒窗苦,忍受够了凄凉,如果希求或者想象着有一个安逸的生活,便往往很难舍弃了。舍弃你所留恋的安逸,是需要一种勇气和毅力的。
天下之人,形形色色,我们大致地可以把芸芸众生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只顾自己不顾家,甚至连自己也顾不圆,整日里就是喝酒赌博搓麻将,毫无生活的责任心。对这种人,我们除了摇头叹息外,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第二种人,“私其身于一家”,会经营小日子,对家庭安乐具有最大的兴趣,对娇妻稚子有责任心,是十足的好丈夫好父亲。但由于他们沉醉于“两亩地一头牛”的安逸,难有大的志向。第三种人,是有着远大理想和志趣的人,他们会为了追求心中的那个目标而努力不懈,乡土和家庭的安逸日子难以拴住他们。
第一种人,是庸俗苟活的人。第三种人,是干事业的人。而第二种人正是孔子所说的,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因为他是值得教育的人,所以孔子才告诫他们应该放弃安乐窝的舒适,立志做一番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为什么欲成大事,则要舍弃舒适的家庭生活呢?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住了一头而另一头不能不受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求田问舍(shè)的人”难成大事。《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当初寄居曹操手下时,每日莳(shì)弄小块菜园以麻痹对方,让曹操觉得自己胸无大志而放松警惕,结果曹操果然上了当。秦末楚汉相争之时,萧何辅佐刘邦在后方筹措物资,为了使刘邦觉得自己心无异志,也曾求田问舍,以至有人向刘邦告密说萧何有反心时,刘邦认为像萧何那样很投入一己生活的人,难有大的出息,只是一笑了之。一个人把经营个人安乐窝放在首位,七成元气都消耗殆尽,在事业上就不会有大的作为。同时,安逸的生活不仅耗人精力,而且还会产生和助长人的惰性。久而久之,酒足饭饱的人浑身懒洋洋的,那里还会去思索进取?所以,佛教所说的节食苦行,教诲人们要潜心向道而精进不息,的确是有道理的。
舍(shě)弃安逸,甘于困苦,才能生出双翼追学问。庄子寓言说:河伯看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便洋洋得意地认为天下美景尽收于此。等他来到北海,才晓得原来有比他那黄河更加浩瀚博大、简直无边无际的大海之美,他不由望洋兴叹,自愧不如。天下学问也是如此。
“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人只有到了绝顶之上,才能感到自身的渺小,才会觉得自己的不满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远不会有至极的时候,这就是充实中的不充实,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到学犹不及,才会舍弃家室的安逸投入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滚滚洪流。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