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论语11.22〉解析》

(2011-07-20 09:06:21)
标签: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画地为牢

审时度势

切中要害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122》解析 

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论语11.22〉解析》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也惑,敢问。”

曰:“也退,故进之;也兼人,故退之。”

【注】① 行:行动起来。诸:“之乎”的合音。

② 退:做事退缩不前,畏首畏尾。

③ 进:进取。进之:鼓励他进取。

④ 兼人:胜过人;一人抵得两人。此处指勇武过人,勇于作为,从不让人。

⑤ 退:节制、抑制。退之:使他有所节制。

【译】 子路问:“听到了某个事就立刻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母兄弟在,怎么可以一听到什么就立刻行动呢?”

冉有也来问:“听到了某个事就立刻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立刻行动起来。”

公西华感到疑惑不解,就对孔子说:“仲由问您,听到了某件事就立刻行动起来吗?老师您说‘有父兄在,应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而冉求问您,听到了某件事就立刻行动起来吗?老师您却说‘听到了就立刻行动起来’。您的回答使我大惑不解,我大胆地问问这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冉求做事往往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勇于进取;仲由做事常常逞勇尚武,所以我要节制他知道退缩。”

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论语11.22〉解析》
    【解析】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对症下药。不同的人请教同一个问题,所以孔子给予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子路这个人好急躁冒进,他听到什么还没能行动起来,就唯恐又听到什么。他从来没有拖延过尚未兑现的诺言,而且他总是在回答问话的时候不加思考地轻率直言。所以,熟知子路秉性的孔子曾说子路“不得其死然”。而那个冉求,却是个画地为牢、裹足不前的畏缩之人,孔子也曾严厉地批评过他。对这两个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告诉子路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再去行动:性格刚强的勇武之人要审时度势,万不可逞匹夫之勇,连脑袋丢了都不知道上什么地方去找。但告诉冉求的却是马上行动,越快越好:性格柔弱的畏缩之人,应该坚强起来别怕失败,若是怕摔跤,一辈子别走路了;若是怕噎着,一辈子别吃饭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把这两种回答颠倒过来,那么,子路会更为冒进,而冉求会更加畏缩,他们两人将都会一事无成。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如孟懿子、孟武伯、子夏、子游四人问孝,孔子就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答复的。再如司马牛问仁,孔子也是根据司马牛说话急迫轻率的毛病,告诉他“有仁德的人说话和缓谨慎”。由此可见,对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给予截然不同的回答,并不是两面派的行为,而是一种对不同的个体不强求一致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它不是随心所欲的信口开河,所遵循的是“中庸”的原则。只有对他人了解地非常明了细致,才能够对症下药地施加影响,看似廖廖数语漫不经心,但能切中要害地解疑答难,实际上它背后包含着独具匠心。这正如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在勤奋工作的员工面前劝他注意休息,在偷奸耍滑的员工面前要求他勤奋工作一样;也如一个高明的老师,劝勉勤奋刻苦的学生注意休息,鞭策懒惰贪玩的学生天天向上一样,都是为了劝化于人,让他走上“不偏不倚”的行为正轨。

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答案/《〈论语11.22〉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