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善的原则:既不留名、也不刻意/《〈论语11.20〉解析》

(2011-07-18 09:03:54)
标签:

善人

助人为乐

沽名钓誉

积阴德

放生

佛陀

境界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120》解析 

行善的原则:既不留名、也不刻意/《〈论语11.20〉解析》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
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① 善人:有道德的人。善人之道:成为有道德之人的修习方法。

 ② 践:踩,踏。迹:足迹,脚印。践迹:留下痕迹。

③ 入于室:进入屋里,即把自己囿(yòu,拘泥、局限)于“善”的框框里。

【译】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善人。孔子说:“既要不留痕迹,也不要把自己囿在善的框框里。”

行善的原则:既不留名、也不刻意/《〈论语11.20〉解析》
    【解析】
  如何才能修养成为有道德的善人呢?一是做了善事不要留名图报,二是不要刻意为求善而行善。

 《菜根谭》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古量单位,十釜为钟,约合六十四斗)之报。私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yì,古重量单位,二十四两)难成一文(旧时铜钱一面铸文字,故一枚铜钱称为“一文”)之功。”施恩惠于人,不可把这种恩惠记在心上,更不可存让人赞美的念头,果能如此,即使付出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助财物于人,不仅计较自己对人的施舍,而且还责求别人报答,即使付出百镒之金,也极难收回分文铜钱的功德。

 助人为乐做善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施恩惠于人,做一件好事,不必要让人看出是善行,你在行过善事之后也应该把它忘记。这样,你付出的可能不多,但受惠者感受到的是人间的真情。反之,你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去行善,且经常挂在嘴上,早也思晚也盼:他怎么还不来报答于我?受惠者不但体会不到人心的温暖,反而觉得亏欠于你,把你当作一个喋喋不休的讨债者,对你心生厌恶。“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做点好事就急于让别人知道,正说明干好事的目的不纯,在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极坏的东西,在你做善事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伪善的祸根。我们中国人行善,讲究的是“积阴德”。什么是“阴德”呢?不是阴间的德,不是“我在阳世行了善、到了阴世再去享受果报”,而是说别人看不见觉不着的德是“阴德”,做在表面上就是阳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见时才做好事,做了后别人来问也一定不承认,像雷锋那样做了好事不留名,便是阴德。做了好事,不但要留名,还暗示人家送个锦旗写封表扬信什么的,这还能算是行善吗?实际上是在为恶,最起码也是有伤风化。中国人过去的道德标准,就是“积阴德于子孙”,这是普遍留存于中国人心中的美德。

 还有一种人,为了行善而行善,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恨不得替自己树一块“好人”的招牌,像塞万提斯所塑造的堂吉诃德,为了一味追求骑士道而到处行侠仗义一样,满世界去找好事做。这就是用“善”的观念把自己捆住了,把行善当作了一种莫名的负担。社会上有一些信佛的人,总是要一门心思追求放生,佛陀的本意是教化人们用好生之德和行善之心,随缘放生,但后来演化为“卖生放生”,结果就养活了一批专司抓鱼逮鸟的人:我抓了你买去放,你放了我再逮,付出了“放一个生灵可能就有九个生灵死亡”的代价,这简直不是放生而是害生了。那些鸟儿在笼子里挣扎,那些鱼儿在盆子里窒息,一切皆为了让你得到一顶“放生”的桂冠,这与佛陀的本意是格格不入的。古语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南明的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一见到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中国的达摩祖师,便眉飞色舞地夸耀自己,说他建了多少多少佛寺,颁发了多少多少度牒(dié),做了多少多少善事,本欲期待达摩祖师赞扬几句,岂料大师竟然回答说“无功德”,弄得梁武帝差点昏厥过去。这是因为,拘泥、局限于善举的框框里,为了求功德而做善事,其心已与真正的佛陀无缘了;老是惦记着自己的功德,也就根本不算佛心了,又有何功德可言?

 当然,人的善心的发掘是一个过程。刚开始行善做好事时,免不了刻意模仿,学着别人的样子做;社会对善行给予褒奖,也正是为了提倡善行并予以激励。学校中的班级,大都有一个《好人好事登记簿》,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小学生。在这种时候,对做善行的人予以表扬,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这就是教育的开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这只是低层次的要求。到了你长大成人,已经养成了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之后,就应该行善事出于自然,不再是为名为利之举了。如果你总停留在“初级阶段”,那是一辈子也达不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的。

行善的原则:既不留名、也不刻意/《〈论语11.20〉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