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论语11.14〉解析》

(2011-07-07 10:03:25)
标签:

仗义执言

游说

唯利是图

巧言令色

独到见解

警醒

沉思静观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114》解析 

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论语11.14〉解析》
   【原文】
(wéi)(zhǎnɡ)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曰:“夫(fú)人不言,言必有中(zhònɡ)。”

【注】① 人:狭义的人,即执政者。人:国执政的人。

② 为(wéi):造,此处为在原址上翻建。长(zhǎnɡ)府:藏财货的府库。

③ 贯:习惯的办法。仍旧贯:仍然照旧办法、旧制度办事。

④ 中(zhònɡ):适合,恰好,指点中关键,切中要害。

【译】 鲁国的执政者计划改建藏放财货的长府库。闵子骞说:“保持原有的老样子,怎么样?何必一定要改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素沉默寡言不怎么说话,但一说话就中肯地切中(zhònɡ)了要害。”

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论语11.14〉解析》
    【解析】
长府是贮藏财货的府库,公元前517年季氏反叛,鲁昭公曾经以长府为防御抵抗过季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做事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到了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言则已,“言必有中(zhònɡ)

 提倡讷于言,并不是不要语言表达的能力,而是要像孔子评价闵子骞那样,不要徒逞口才,而要敢于仗义执言。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孔子那个时代,口才好的人真是太多了,游说(shuì)于诸侯之间的人都是能言善辩的全才,甚至颠倒黑白能把死人说活的也不在少数。正是这徒逞口才之见,才养成了时代的浮夸之势,导致了时风日下。没有实在意义的话说得多了,必然走向“佞”的一面,“佞”就是孔子批评的“巧言令色”。孔子是十分厌恶那些靠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讨生活的人物,说他们很少有仁德之心,都是一帮唯利是图之辈。口才好必须要有内心的“仁”即泛爱众生做基础,否则徒具口才只能危害社会。但语言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给世人以警醒,又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这种语言不在于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而在于能够切中时弊,它所展示的是一个人做人的原则。

 语言并不是万能的,沉思静观才能够有所独得。遇到了事情,你便要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要急切地附和对方,很多时候导致的是失之公允的偏颇过激和拾人牙慧的陈词滥调。但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个人如果不大说话,也并不表明他就没有见解。别看他不声不响,其实影响人的不止语言和行动,更重要的是那颗饱满的心灵。平时不大说话的闵子骞说起话来就很中肯,一下子就叨(dāo)准了地方,这就是纯正心灵与深思熟虑联姻的结果。即使是反对的意见,你也不过是表达出来完事,所以开口也不必尖刻犀利,这就是涵养。自己不懂则不能中肯,自己内心不平和则做不到寡言。虽然你表达了什么,兴许招致的将是杀身之祸。因此,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一是要能够准确,二是要平和。这样,即使他人心里很不舒服,他也无法发泄自己的怒气;你既亮出观点说了话,还保护了自己。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zhònɡ)也正是孔子一贯提倡的“谨言”精神,话不在多而在于精而在于准,用俗话说就是“一口唾沫一个钉,扔到地上砸个坑”。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实际上就能够增加每句话的份量。

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论语11.14〉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