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原创作品】
《〈论语〉9.1》解析

【原文】 子罕(hǎn)①言利与(yǔ)命与(yǔ)仁。
【注】① 罕(hǎn):本为捕鸟用的长柄小网,因“罕网稀疏”,引申为稀少,难得。
【译】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命运和仁德的道理。

【解析】 利、命、仁,这三个是不是孔子很少谈的话题呢?在《论语》一书的五百多篇中,讲利的只有六次;讲命的八、九次,可谓少矣。但讲仁的地方,却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说他很少谈论呢?我们只要看看《论语》的原文,就会明了:除了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之外,很少再有给仁下任何定义、或从正面来解释到底什么是仁了。孔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仁这个题目太大了,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谈论得清楚的,就像我们今天经常谈论性命与人生,但很少谈论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类话题一样。当然,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它贯穿于《论语》全篇,你只有把一部《论语》读熟了,消化了,自然也就明白仁的真实含意了。
孔子很少言利倒是真的,其原因也不是说不清楚,而是因为孔子把“利”与“义”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来对待的,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导人们要重义而轻利,所以很少谈论它。正因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后世的儒者们走向了极端,说“君子不言利”或“君子羞于言利”,这就不是孔老夫子的本意了。我们要记住这个“罕”字,是少言,不是不言。人要生活,要衣食住行,一点儿也不谈钱是不是有点不现实呢?正当的“利”还是要言的,甚至还是要取的。我们不可拘泥于后世对孔子本意的曲解,应该取利时就毫不遮饰地取利。但孔子告诉我们,取利的时候要符合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所谓“利”,现代的观念就只对钱财而言,但孔子所说的“利”,除了有钱财的意思外,更主要的是“利害关系”。人们对利害关系在今天似乎谈得很少,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古人几乎没有人不打利害关系的主意,尤其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之外交,随时随地都在利害的关系上。那个时候,没有科举考试制度,人们要取得功名富贵和事业地位,多半要靠游说(shuì)。游说不是胡吹乱侃,必须要学识渊博,游说各国诸侯时,要有特别独到的见解,指得出当时的利害关系,即“动之以利害”,取得人家的信任,便可荣获功名地位。孔子讲不讲利害呢?“罕言利”,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如果绝对不讲,那就是自命清高,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了。
孔子为什么罕言命呢?同样是因为命这个题目太大了,别说孔子时代,就是今天,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孔子所说的命,不是后世看相算命的狭义的“命”,它是广义的,包涵生命来源的意义。生命到底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其的解释至今还都是幼稚可笑的。宗教家解决不了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不了又发展成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家们又在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去追究,都想找到答案而未能得。人生短暂,如果人人都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等于是空耗精力徒劳无益。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大现实主义者,他不愿意引导人们往“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牛角尖里钻,而是告诉人们“未知生,焉知死?”不要问这个问题,还是认真研究明白应该怎样做人。把做人的道理弄明白了,这一生把人做好了,为社会做出贡献了,才是最最具实际意义的。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