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蓼(lù)
莪
——难以行孝是人之最大痛苦

《毛序》说:“《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这是一首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诗,是否“刺幽王”不得而知。作者深痛自己久役贫困,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养之责,故作此诗。因此诗一再强调孝道,旧时并用作“为人子必须尽孝”的典故。
【原文】
蓼蓼(lù lù)者莪(é)⑴,匪莪伊蒿⑵。
哀哀父母⑶,生我劬(qú)劳⑷!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⑸。
哀哀父母,生我者瘁⑹!
瓶之罄矣⑺,维罍(léi)之耻⑻。
鲜(xiǎn)民之生⑼,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hù)⑽,无母何恃(shǐ)⑾?
出则衔恤⑿,入则靡至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⒁。
拊(fǔ)我畜(xù)我⒂,长(zhǎnɡ)我育我。
顾我复我⒃,出入腹我⒄。
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极⒅!
南山烈烈⒆,飘风发发(fā fā)⒇。
民莫不穀(ɡǔ)(21),我独何(hè)害(22)?
南山律律(23),飘风弗弗(24)。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25)!
【注释】
⑴ 蓼蓼(lù
lù):长(chánɡ)大的样子。莪(é):植物名,丛生,即“莪蒿”,亦名“抱娘蒿”。
⑵ 匪:通“非”,不是。伊:通“繄(yī)”,是。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种,散生。
⑶
哀哀:悲伤不止,伤心已极的样子。
⑷ 劬(qú)劳:劳苦,劳累。后人据此诗,遂以“劬劳”为专指父母养育子女的劳苦。
⑸ 蔚(wèi):蒿草的一种,即“牡蒿”。“蒿与蔚皆散生,故诗喻不能终养。”
⑹ 瘁:劳累,忧病。
⑺ 瓶:小酒瓶。罄:尽。
⑻ 维:是。罍(léi):酒器,形似酒缸,大肚小口。
⑼ 鲜(xiǎn):少,寡。鲜民:无父无母的孤独者,寡民,孤儿。
⑽ 怙(hù):依靠。
⑾ 恃(shǐ):依靠,凭借。后因用“怙恃”为父母的代称。
⑿
出:出门,指离家服役。衔:含。恤:忧愁悲伤。
⒀
入:回家。靡:没有。止:到。靡止:没有可去的地方,意指父母双亡无家可归。
⒁ 鞠:养育,抚养。
⒂ 拊(fǔ):通“抚”,保护,抚慰。畜(xù):养育,本指饲养禽兽,引申为养育人口。
⒃
顾:照顾,照看。复:通“覆”,庇护。
⒄ 腹:抱在怀中。
⒅ 昊(hào):大,指天。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⒆
烈烈:山高峻险阻的样子。
⒇ 飘风:旋风,暴风,暴起之风。发发(fāfā):象声词,疾风呼啸的声音。
(21)
民:老百姓,别人。穀(ɡ
ǔ):赡养。
(22)
何(hè):通“荷”,负荷,负担。害:祸患,指沉重的劳役。
(23)
律律:山势突兀的样子。
(24)
弗弗:风速快疾的样子。
(25)
卒:终,指送终。

【译文】
一丛莪蒿已长高,
却不是莪蒿是散青蒿。
可怜我的爹和娘啊,
生我养我多辛劳。
一丛莪蒿已又高,
却不是莪蒿是散牡蒿。
可怜我的爹和娘啊,
生我养我多煎熬。
酒瓶子空了底朝天,
酒坛子应当觉耻辱。
孤儿活在这个世界上,
不如早些死掉好!
没有父亲何所依?
没有母亲何所靠?
出门服役时满眼含悲伤,
回家时没了双亲何处归?
爹呀是你生下我,
娘啊是你抚养我。
抚慰我啊哺饲我,
助我成长养育我,
照顾我啊庇护我,
出门进屋怀抱我。
如今我欲报爹娘恩,
无定准的老天降祸灾!
南山险阻又高峻,
狂风呼啸刺骨寒。
别人莫不赡养父和母,
为何独我负荷劳役难事亲?
南山突兀阻行程,
狂风呼啸暴尘扬。
别人莫不赡养父和母,
为何独我不能送终奔大丧!
【解析】
难以行孝是人之最大痛苦

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养老送终是为人子者的根本。诗作者多年在外服役期满,当他兴冲冲返回故乡欲对父母行孝时,才知晓父母早已故亡。这种打击使他心痛如碎、万念俱灰,在叱骂无尽的劳役和责怪自己不能送终奔丧的同时,感到已没有苟活人世的必要,欲追随父母到九泉之下去行孝道。这便是此篇不假雕饰,直摅(shū)真情,沉痛悲怆,凄恻动人的哭悼父母之哀歌。
一个西风萧瑟、木叶飘零的秋日,一个面容憔悴、极度忧伤的远归人,久久地伫立在荒郊的坟冢前。他在泪眼模糊中,只见一丛丛茂盛的“抱娘蒿”在西风中摇曳,但他定眼细看,却原来只是苦涩无用的青蒿与散蒿。长眠地下的父母曾经把自己看作终身的依靠,谁知自己竟无力终养双亲尽享天年!想到父母为自己吃尽了苦,操碎了心,不禁心如刀搅,失声痛嚎……何以将青蒿散蒿误作抱娘蒿,皆因人在极度哀伤之时目光迷乱,此一传神之笔,既述发了“父母以为我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而死”的悲痛,又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悲痛欲绝以至神思恍惚的精神状态。
儿女与父母是相依为命的“瓶”与“罍”,本该做到侍奉堂前但却不得终养双亲,这种有辱父母祖先的悔愧之情,被作者直抒胸臆,放笔直言。“孤儿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早些死掉好!”痛不欲生之情跃然纸上,一方面是哀叹自己活着无用,不但不能终养父母,反而拖累了父母一辈子,一方面悲叹自己失去父母,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生计倍加艰辛,真不如一死痛快。主人公悲怆难忍,哭天嚎地:“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亲何所靠?”从反面深深地揭示了父母生前给予自己的无限爱抚和温暖,此时,悲痛之情达到了高潮,主人公捶胸顿足、哀痛欲绝之态宛若眼前。接着,感情的潮水由奔腾滚滚而涓涓细流,诗人禁不住呜咽低回地向双亲亡魂哀哀哭诉自己的凄凉境遇,“出门服役时满眼含悲伤,回家时没了双亲何处归?”出,忧心忡忡,满怀悲伤;回,茫然若失,如无所归。孤子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全部酸辛,以及难以言状的伶仃凄楚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非体验之深难以说出。诗歌至此,言悲苦之情似乎亦尽,不料主人公痛定思痛,感念父母大恩大德之心难以自已,复又嚎啕大哭,有板有眼地哭出了最为精彩的下一章。作者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声声泪字字血地表现了父母生前千般“劬劳”、万般“劳瘁”和对自己的无限温存慈爱,把全诗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以最最直拙的语言,不假修饰,不用比兴地絮絮叨叨,反复倾诉,声调短促,节奏急迫,使人不觉繁琐重复,惟觉情真意切,勾人泪眼全在这无数“我”中,令人惊心动魄。正如蔡琰《胡笳十八拍》所写:“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子欲孝而亲不存”,怎能不埋怨苍天不公:“如今我欲报爹娘恩,无定准的老天降祸灾!”抢天呼地,痛彻肺腑,显示出了诗人对父母的恩情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赡养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首千古孝思绝作,众口流传,激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以至于后人频频引用。清洪承珙说:“晋王裒(póu)、齐顾欢并以孤露读《诗》至《蓼莪》,哀痛流涕。唐太宗生日亦以生日承欢膝下永不可得,因引‘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可见此诗的感染力之大。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