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pán)》解析

(2010-12-16 08:54:06)
标签:

飞翔

虐待

谗言

偏心

慈爱

后妻

漂泊

唏嘘

企盼

挣扎

肺腑

诗经

分类: 《诗经》解析

【原创作品】

    (pán)

——不被亲人见容的苦与难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pán)》解析
    《毛序》说:“《小弁
(p
án),刺幽王也。大子之傅作焉。”从诗的本身看,这当是一首被父亲放逐的人抒发心中哀怨的诗。

【原文】

(pán)彼鸒(yù)斯⑴,归飞提提(shí shí)⑵。

民莫不穀(ɡǔ)⑶,我独于罹(lí)⑷。

何辜于天⑸?我罪伊何?

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dí dí)周道⑹,鞫(jū)为茂草⑺。

我心忧伤,惄(nì)焉如捣⑻。

假寐永叹⑼,维忧用老⑽。

心之忧矣,疢(chèn)如疾首⑾。

 

维桑与梓⑿,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⒀,靡依匪母⒁。

不属(zhǔ)于毛⒂,不离(lǐ)于里⒃。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⒄?

 

(wǎn)彼柳斯⒅,鸣蜩(tiáo)嘒嘒(huǐ huǐ)⒆。

有漼(cuǐ)者渊⒇,萑(huán)苇淠淠(pǐ pǐ)(21)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22)

心之忧矣,不遑(huánɡ)假寐(23)

 

鹿斯之奔(24),维足伎伎(qí qí)(25)

雉之朝(zhāo)(ɡòu)(26),尚求其雌。

譬彼坏木(27),疾用无枝(28)

心之忧矣,宁(nǐnɡ)莫之知(29)

 

(xiànɡ)彼投兔(30),尚或先之(31)

(xínɡ,又读hánɡ)有死人(32),尚或墐(jǐn)(33)

君子秉心(34),惟其忍之(35)

心之忧矣,涕既陨(yǔn)(36)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37)

君子不惠,不舒究之(38)

伐木掎(jǐ)(39),析薪扡(chǐ)(40)

舍彼有罪(41),予之佗(tuó)(42)

 

莫高匪山(43),莫浚(jùn)匪泉(44)

君子无易由言(45),耳属(zhǔ)于垣(yuán)(46)

无逝我梁(47),无发我笱(ɡǒu)(48)

我躬不阅(49),遑(huánɡ)恤我后(50)

注释

⑴ 弁(pán)快乐。彼:那个。鸒(yù):鸟名,亦名“鹎(bēi)(jū)”、“卑居”、“雅乌”、“楚乌”,即寒鸦,身小,腹下白,因其百千成群,其形如乌,其声雅雅,故名“雅乌”。斯:语助词,无义。

⑵ 提提(shí shí)鸟儿群飞而安闲舒适的样子。

⑶ 穀(ɡ ǔ)善,指生活美好。

⑷ 罹(lí):忧虑,后患。

⑸ 辜:罪,犯罪,得罪。

⑹ 踧踧(dí dí)平坦的样子。周道:大路。

⑺ 鞫(jū,又读jú):阻塞。

⑻ 惄(nì)忧思伤痛。捣:用棰子舂撞。

⑼ 假寐:不脱衣帽和衣而睡。

⑽ 维:只因。用:因,而,因而。

⑾ 疢(chèn)热病,引申为泛指病。疾首:头痛。

⑿ 桑、梓:古人宅旁庭院常植的两种树,桑以养蚕,梓作器具,可传子孙。桑与梓是父母亲手所植,见之犹见父母,所以古人对之非常恭敬,是以后人用“桑梓”作为故乡的代称。

⒀ 靡……匪:无不。瞻:举头仰望,意为尊敬。

⒁ 依:依恋,依靠。

⒂ 属(zhǔ)接连。毛:身体外表的皮肤毛发,代指父亲。

⒃ 离(lǐ)通“丽”,依附。里:身体内部的血肉或母亲的肚子,指儿女虽然脱离母体,但仍依附于母亲,代指母亲。

⒄ 辰:时,指时运、运气。

⒅ 菀(wǎn):茂盛的样子。

⒆ 蜩(tiáo):蝉。嘒嘒(huǐ huǐ)象声词,此处为蝉鸣声。

⒇ 漼(cuǐ)水深的样子。

(21) (huán):芦类植物,幼小时叫“蒹”。苇:芦苇,初生曰“葭”,未秀花曰“芦”,长成曰“苇”。淠淠(pǐ pǐ)众多茂盛的样子。

(22) 届:到,至。

(23) (huánɡ)闲暇。

(24) 奔:急走,旧指女子私往就男人,此处有觅群求偶的意思。

(25) 伎伎(qíqí)舒适缓慢的样子。

(26) 雉:野鸡。朝(zhāo)早晨。雊(ɡòu):雉鸡的叫声。

(27) 坏木:指被害虫蛀坏的树木。

(28) 用:因而。疾用无枝:因为病害而枝叶枯萎了。

(29) (nǐnɡ)岂,难道。

(30) (xiànɡ):视,观察。投兔:自投罗网的兔子。

(31) 先:开,打开笼子。

(32) (xínɡ,又读hánɡ)道路。

(33) 尚:尚且。或:有。犹言“有人”。墐(jǐn)通“殣(jǐn),掩埋;埋葬。

(34) 君子:此处指诗作者的父亲。秉心:居心,存心。

(35) 忍:残忍。

(36) 涕:眼泪。陨(yǔn):坠落。

(37) 如或:好象有的人。酬:劝酒。

(38) 舒:缓,慢慢地。究:考察究查。

(39) (jǐ)拉住,拖住。又通“倚”,支撑。伐树时畏木倒而掎之,或用绳拉或用支撑以控制树木倒下的方向。

(40) 析薪:劈柴。扡(chǐ):通“杝(chǐ)着木柴的纹理剖析。

(41) 舍:舍弃,放过。有罪:有罪之人。

(42) 予:我。佗(tuó):同“驮”,加于其上。

(43) 莫:不。匪:通“非”,不是。

(44) (jùn)深。

(45) 无易:不要轻易。则:犹“作”,宋元明小说戏剧中常用,如:则甚、不则声。则言:作言,说话。

(46) 耳:耳朵,指窃听者的耳朵。属(zhǔ)接连。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属(zhǔ)垣:谓以耳附墙,窃听人言。

(47) 逝:往,到。梁:水中筑堰像桥梁一样的捕鱼设置。

(48) 发:打开。笱(ɡǒu)捕鱼的竹篓。

(49) 躬:身体,自身。阅:容,容忍,容纳。

(50) (huánɡ)闲暇,哪儿来得及。恤:忧,忧虑,顾恤。我后:我以后的事。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pán)》解析

译文

  快乐的寒鸦鼓动双翅高飞翔,

  成群结队飞归巢窝多安闲。

  老百姓莫不生活美好,

  唯独我的忧愁难以排遣。

  我何时得罪了老天爷?

  我的罪过犯了哪个条款?

  满心的忧伤诉不尽啊,

  你说要我究竟怎么办?

 

  平平坦坦的宽阔大车道,

  如今满眼荒芜阻塞茅草烂。

  心里的忧伤痛苦不堪言,

  烦躁得犹如棒棰捣心间。

  和衣躺卧长叹息啊,

  只因忧伤过度催我人憔颜。

  内心的苦闷无处说,

  烦躁郁闷如同头疼高烧伴。

 

  那桑与梓是爹娘种门前,

  见它毕恭毕敬如同敬祖先。

  哪个孩儿不敬父?

  儿女怎不把母恋?

  而今既不能连结慈父心,

  又不能与母心紧相连。

  老天既然生下我,

  为啥时运不济命又骞?

 

  那柳丝青青千万条,

  喳喳不停的是鸣蝉。

  碧清的水啊是深潭,

  茂密的芦苇生岸边。

  我就像随波的小船断了缆,

  飘波到何处才靠岸?

  满腹的忧伤说不尽啊,

  哪儿有工夫打盹寐会儿眼?

 

  鹿儿觅偶奔跑步从容,

  留恋同伴索群脚步慢。

  雄雉清晨咕咕叫,

  寻求它的好侣伴。

  我多像一棵虫蛀的树啊,

  繁叶尽落枝枯干。

  内心的忧愁无处道,

  难道没人知我好孤单?

 

  兔子自投罗网里,

  可能有人开门释放把它怜。

  饿殍倒尸大道边,

  尚且有人殓葬叫他入土安。

  不料老父你居心狠,

  竟然残忍得将儿撵。

  心里的忧伤向谁诉啊,

  泪珠儿坠地涕涟涟。

 

  父亲耳软轻信恶谗言,

  好似受人敬酒乐开颜。

  丝毫不给儿孙施恩惠,

  对进谗之人不辨忠与奸。

  伐树时尚须拉紧绳,

  劈柴时还要把纹路观。

  放过造谣的有罪者不追究,

  反将罪名往我这无辜者身上安。

 

  若是不高峻不算山,

  若是不深邃不是潭。

  父亲啊你不要轻易开口言,

  谨防隔墙有耳贴壁边。

  不要到我的鱼坝去,

  也不要把鱼篓打开看。

  我的自身尚难保啊,

  怎有心事把将来去顾怜!

【解析】

不被亲人见容的苦与难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pán)》解析
    后母虐待前娘的子女,父亲听信谗言弃逐亲儿,被弃逐之人的忧愤哀怒汩汩不绝地从心中流出,语语割肠裂肝,感人至深。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此类事情屡见不鲜。“少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人生之三大不幸,本诗的作者恰好刚刚步入人生就遇到了。少年之人本应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的覆庇之下,但母亲的离世必然造成覆庇的破坏。因为父亲的再续必然导致异母弟妹的出世,而异母弟妹的出世必然使后母偏心,此种偏狭之心的膨胀又必然以不见容于前窝子女为结局,因为人的爱心毕竟是有限的。后母的偏心必然又要改变着父亲的慈爱天平,在后妻枕边风的反复吹刮下,父亲的慈爱天平最终会倾斜,从而对前妻之子女做出弃逐的行为。此种情景之下,那些尚未成年者的处境便会一落千丈,身陷十分苍凉的地步。大舜的少年曾经是这样,闵子骞的童年也是如此。尽管他们都能够以反哺之情报答养育之恩,终归感化恶毒后母糊涂父,成就一段大孝之子的美名,但这种感化毕竟是非常困难的,它也需要后母生父的最后一丝天良未泯。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弃儿只能无奈地默默承受不被亲人见容的痛苦,只能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疤。

  本诗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了被弃逐者的心绪和情感,展示了被迫害者细致地、丰富的心理状态,以菀柳藏蝉、漼渊长苇、舟流无止、坏木无枝、鹿儿觅群、雉鸣求偶等多种譬喻,反复诉说了自己失去父母之爱、无所依托的痛苦心绪。诗人借“不属于毛,不离于里”,表达自己失去父母之爱后的失落感;借流舟的“不知所届”,表达自己漂泊无定的苦楚;借坏木的“疾用无枝”,表达自己被逐后憔悴不堪的情状;借“莫高匪山,莫浚匪泉”,比喻人情险恶甚于山川等。他在被逐的路上无论看到什么,哪怕是一蓬蔓草,都会触动心中的忧愁,立刻感发兴会。鸣蜩栖身于柳丛、芦苇茂生于潭边,他立刻联想到自己的无地可容;有人打开捕兔的罗网,有人埋葬道边的饿殍,他立刻联想到毫无恻隐之心的狠心父亲连陌路人也不如。全诗通过这样的心理刻画与叠加式的剖析和表现,把一个“忧”字层层铺展开来,将人物内心深处所萌生的种种意念、感受和情绪,尽情地倾吐了出来,读来使人唏嘘不止。

  当然,被弃逐者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对自己生父割裂不断的亲情。他甚至认为父亲的所作所为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而又情真意切地说“父亲啊你不要轻易开口言,谨防隔墙有耳贴壁边。”身处逆境且“怎有心事把将来去顾怜”而自顾不暇的被弃子,此时仍念念关心的是父亲的处境,可见其孝心可鉴。他并不怪罪苦难的强加者——父亲,而把造成这种苦难的罪魁祸首指向那个“占了母亲位置”的可恶的后母,其中还有着一层深意,即他坚信有朝一日父亲会幡然醒悟,自己失去的东西终将会失而复得,父爱的温暖定会重新普照在自己身上。人往往是需要这种虚无飘渺的期盼的,有了此种期盼,也就有了挣扎着生存下去的希望,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着强烈的召唤!

  至于诗的作者是谁,我们没有必要苦苦地去考证。我们所知道的是: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写出此种流自肺腑、情真意切的好诗来的。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pán)》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