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8.6》解析

【原文】 曾子曰:“可以讬(tuō)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③。君子人与(yú)?君子人也!”
【注】① 讬(tuō):请托,委托,托付。六尺:古代尺短,一尺约等于现在的七寸,六尺约等于现在的1.38米。故身长“六尺”之人,指未成年的孩子。孤:幼儿无父曰“孤”,此处指失去父母年幼登基的小君主。讬孤:以遗孤相托。
②
寄:寄托,寄付。百里:方圆百里的地方,指一个诸侯国。命:国家命运。寄命:以某一项重要政事相委托。
③
节:气节,志气和操守,平素所执持的志向品德。大节:关于存亡安危的大事。临大节:面临存亡安危的抉择时。夺:丧失。
【译】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而不致篡权,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寄托给他而不致越位,在生死存亡等重大抉择面前不丧失平素的志向品德。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正是君子呀!”

【解析】 “可以讬六尺之孤”,这是大义。“可以寄百里之命”,这是大忠。“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是大节。人的学问修养果真到了这一步,那才是真君子啊!
历史上讲义气的人很多,真正能够托孤的却不多,最有名的当推“白帝城托孤”了。刘备把那个傻头傻脑的“阿(ē)斗”托付给了诸葛亮,说:“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而代之。”诸葛亮立刻跪下来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你儿子可扶不可扶,我今生是辅佐定了!一场信义两全的托孤之举,就有了诸葛亮“千里赴命死而后已”之忠,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耗尽了诸葛孔明一生的心血。这就是大义的道理,信义何能违背?可以放心地把孤儿交给你,也就是把江山社稷交给了你,把天下都托付给了你,该是多么大的信任!诸葛亮做到了,他没有辜负刘皇叔的殷切希望,刘皇叔的慧眼也没有看错人。唐朝的武则天有问鼎之心,想代李氏而做女皇时,骆宾王一句“一抔(pó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武则天为之悚(sǒnɡ)然心惊,暂时放弃了登基之梦想。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jiǎ)残杀忠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盾之子赵朔与公主的遗腹子,进而下令杀尽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所有婴儿”。赵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chǔ)为了救助赵氏之后和普天下的幼子,定下计策:程婴舍弃自己的亲骨肉换下赵氏孤儿,然后出面告发公孙杵私藏逆犯。结果是公孙杵和程婴的独生子被屠岸贾所杀害,“卖主求荣”的程婴被淹没在人们一片谩骂的唾水之中,含辱忍垢地将真正的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并最终报了冤仇。应该说,公孙杵的慷慨赴死异常悲壮,但程婴的行为却比从容就义艰难万倍,用鲁迅的话说,他是“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他们二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完成救护忠烈之后的重托。托孤不仅是个人的忠心和信义,更是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所以,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成就自己的个人人格境界,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一肩挑”的勇气。这才是儒家完美的人格境界。
“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说,小事上糊涂一点没有关系,但面临大节当头时,一定要坚贞不屈。“慷慨捐躯易,从容就义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声嘹亮的冲锋号响起,千军万马杀向敌阵,在敌人机关枪的扫射下,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继续向前,一直冲锋到自己倒在战友的身边为止。这种前仆后继的慷慨捐躯容易做到,因为它没有意志上的折磨,也没有选择上的余地。但要像江姐许云峰那样,在敌人种种酷刑的摧残下,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坚贞不屈则死,屈志变节则生。这种生与死的选择较之战场要痛苦的多,它需要的是意志上的无比坚贞。许多已成定局的叛徒假如早点走上战场,兴许照样可以成为英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不曾被拿枪的敌人所征服的人,反而倒在糖衣炮弹之下的原因。“啪”一声倒下了,英雄的壮举完成了,但像吉鸿昌那样,还要面向敌人,圆瞪不屈的眼睛看着罪恶的子弹如何射出枪膛,没有坚贞的气节很难做得到。忽必烈尊俘虏文天祥为“
文先生”,多次与之促膝交谈,一再劝说他做元朝的丞相。文天祥说:你这样推崇我,我非常感谢你,也可以说你是我的一个知己,既然是知己,你就要成全我。忽必烈见他在牢里三年矢志不渝,知道没有办法让其屈服,便无可奈何地应承说:那就明天吧。文天祥一听此话,马上跪下说:谢了!谢了!他在敌人的酷刑下没有下跪,知道让他“全义”时却下跪了。此前,文天祥的一个学生怕他变节,备办了三牲祭品并写了篇祭文去生祭他,文天祥读毕祭文,吃完祭品,告诉他自己绝不会做对不起大宋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理想坚贞的人,心中有理想,自然有浩然正气,自然就能“砍头只当风吹帽”,要摘去项上人头可以,要夺去心中的志向万万不能!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