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原创作品】
《〈论语〉8.1》解析

【原文】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②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dé)而称(chēnɡ)③焉。”
【注】①
泰伯:也作太伯,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dǎn
fǔ)的长子,即周文王的大伯父。古公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传位长(zhǎnɡ)子”的惯例,把君位传给季历,进而传给昌。泰伯知道了父亲的意愿后,为了不让父亲背上违例的名声,便多次主动让位于三弟季历,并与二弟仲雍一起逃避至吴(后成为吴国的始祖),使父亲把君位顺利地传给了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至儿子姬发(即武王)便灭商统一了天下。
②
至:极,最。至德:臻于圆满之境界的德行。
③
民:人民,老百姓。无:无不,没有一个不。得(dé):中意,适合,指恰当的词语。称(chēnɡ):称赞,称颂,赞颂。
【译】
孔子说:“泰伯这个人,可以说是崇高品德达到圆满之境了。屡次把天下让与三弟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再恰当的词语来赞颂他的崇高品德呀。”

【解析】
辞官不做、弃位不受,做一个“弃天下如敝屣(xǐ)”的人。泰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按继承法他应该继位,但他不愿意要这个王位,执意要让给三弟季历,后来没办法只好逃出去隐居起来了。
他为什么不愿意为王侯呢?据传说,是他不愿意拂了父亲“传位于三子”的意愿。但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也可能他认为父亲要推翻商朝不合礼义,作为臣子是为“不忠”,但违背父命又为“不孝”,于是只好一走了之。也许不是这样,可能是认为革命会有战争,战争会给老百姓带来苦难,不忍心为之;也可能是他认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足以为王。总之,他弃帝王而不作,而奔走他乡从此隐姓埋名了。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没有几个人,多的倒是争权夺位,为争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攻城掠地、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直到现在,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他们是宁死也不情愿的。有什么办法呢?官位就是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有了官位,就有了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没了权就没了一切,“权权权,命相连”啊!
泰伯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二位,有帝王可做而不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泰伯虽然没有贵为帝王,但他却羸得了民众的交口赞颂,当今那些削尖了脑袋也要“攻官”的人与之相比,还有地可容吗?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