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天
保
——对有道圣君的尽情赞美

《毛序》说:“《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这是一首臣子祝颂君主的诗,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敬天保民”的思想。
【原文】
天保定尔⑴,亦孔之固⑵。
俾(bǐ)尔单(dàn)厚⑶,何福不除(zhù)⑷?
俾尔多益⑸,以莫不庶⑹。
天保定尔,俾尔戬(jiǎn)穀(ɡǔ)⑺。
罄无不宜⑻,受天百禄⑼。
降尔遐福⑽,维日不足⑾。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⑿。
如山如阜⒀,如冈如陵。
如川之方止,以莫不增。
吉蠲(juān)为饎(chì)⒁,是用孝享⒂。
禴(yuè)祠烝(zhēnɡ)尝⒃,于公先王⒄。
君曰卜(bǔ)尔⒅,万寿无疆。
神之吊(dì)矣⒆,诒(yí)尔多福⒇。
民之质矣(21),日用饮食。
群黎百姓,偏为尔德(22)。
如月之恒(ɡènɡ)(23),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24)。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25)。
【注释】
⑴ 保定:保佑安定。尔:你,您,指君主。
⑵ 孔:甚,极,大。固:牢固,形容福禄永固永久。
⑶ 俾(bǐ):使。单(dàn):厚。单厚:非常厚的福。
⑷ 除(zhù):施予,赐予。
⑸ 益:增加。多益:多了还在增加,指物产丰盈。
⑹ 以:发语词,无义。莫:没有。庶:富庶,众多。
⑺ 戬(jiǎn):福。穀(ɡ
ǔ):俸禄。戬穀:福禄。
⑻ 罄:尽,所有的一切。宜:适宜,如意。
⑼ 百禄:古时福禄不分,指许多幸福。
⑽ 遐:远。遐福:广大延绵的福,指福禄永久,延绵子孙后代。
⑾ 维:通“惟”,惟有,只有。日:一天,短时间。不足:不满足。
⑿ 兴:盛,多。
⒀ 阜:土山。
⒁ 吉:善。蠲(juān):通“涓”,清洁。饎(chì,又读xī):亦作“糦(chì)”,酒食。
⒂ 是:这,指酒食。用:用作。孝:孝养祖宗。享:祭献。
⒃ 禴(yuè):通“礿(yuè)”,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即夏祭。祠: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即春祭。烝(zhēnɡ):古代四时祭之一,即冬祭。尝:古代四时祭之一,即秋祭。
⒄
于:指祭祀。公:先公,自己的祖先。先王:太王以下的历代君王。太王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
⒅ 君:先公先王的神灵。此处的君指“尸”,即由活人装扮的神像。曰:说。卜(bǔ):赐予。
⒆ 吊(dì):至。指神灵祖考的降临。
⒇ 诒(yí):通“贻”,送给。
(21)
质:实,本。
(22)
偏:通“谝(piǎn)”:夸耀,赞颂。
(23)
恒(ɡènɡ):月上弦。上弦月为新月,渐趋盈满。
(24)
骞:亏,损。崩:崩坏,毁坏。
(25)
或:作语助,无义。承:承袭,继承。无不尔或承:无不承尔。

【译文】
上天保佑您啊赐给您平安,
国基无比牢固啊洪运连连。
能使您具有非常厚重的福禄,
还有什么福禄不赐予您?
能使您具有丰盈的物产,
没有什么不再富庶。
上天保佑您啊赐给您平安,
能使您具有福气与机会。
万事顺达无不适宜,
尽享着上天的百种恩泽。
降给您广大延绵的福祚,
只有短时期的福禄远远不足。
上天保佑您啊赐给您平安,
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兴盛。
如同巍峨的山峰和稳固的土丘,
如同雄壮的高冈和延绵的峻岭。
像江河汇聚归大海一样滚滚而来,
没有什么不会增长。
精美洁净而香甜的酒饭啊,
毕恭毕敬地请祖上享用。
春夏秋冬的四季祭祀,
奉祀历代的先祖先王。
先辈借活人装扮的“尸”托言:“赐给你,
愿你们的江山与生命万寿无疆。”
祖宗的神灵已经降临了,
赐给您幸福多又多。
老百姓的生存根本啊,
不过是丰衣足食填饱肚子。
那些黎民百姓大小官员,
个个都夸耀您带来的福分。
犹如上弦月呀渐趋盈满,
犹如冉冉升起的东方旭日。
您像巍巍南山一样高寿,
永远不会亏损也不会塌崩。
您如同那松柏般茂盛苍翠,
子孙后代无不承继您的福荫。
【解析】
对有道圣君的尽情赞美

每当一个旧朝代被赶下了台,一个新的统治集团登上宝座,他们都会宣称自己的政权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上天至高无上权力的旨意,而并非新贵们的愿望。此种姿态的用意,是想借助于神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周克商以后,周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把安邦治国与苍天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受命于天的神的化身,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代行天帝的旨意。旧王朝的倒台是天的意思,新王朝的登基也是天的赐予,这就是“敬天”的思想。应该承认,一个新政权的诞生总有着积极的因素,他们会从刚刚覆灭的腐朽集团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为避免重蹈覆辙,奉行以德为政、安抚百姓的积极政策,这就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保民”思想。《天保》正是通过臣下对君主的祝颂,歌颂苍天神灵,祈求恩赐福禄,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周人敬天保民的强烈思想意识。
我们首先看“敬天”,本诗的前半部分即一二三章,反复吟咏了“上天保佑您啊赐给您平安”,热情地歌颂了苍天保佑,降赐福禄,充分表达了周人对其君主的忠心以及对苍天的虔诚之意,深刻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只要“天保定尔”,只要苍天肯于赐降福禄,就会“如同巍峨的山峰和稳固的土丘,如同雄壮的高冈和延绵的峻岭,像江河汇聚归大海一样滚滚而来”,周人的事业就会“没有什么不再富庶”,“万事顺达无不适宜”,“没有什么不会增长”,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应声而至。几乎与天平齐的,还有周人的祖先及其神灵,所以周人极其重视祭祖祀神,极尽敬颂之情。诗的后半部分,正是表现了这一思想。只要“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就会“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只要“吉蠲为饎,是用孝享”,就会“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总之,只要苍天保佑,只要神祇显灵,君主的事业便“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那么,这个“天”这个“祖”到底是谁呢?其实就是英明的君主自己。其一,英明的君主皆是秉承上天旨意治理天下的,他们的降生,他们的继位,乃至他们的覆灭,无一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也就是说:一切俱由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你作为一名君主,只要秉承天意,按照规律做事也就行了,假如你要胡作非为,上天自然就会降下天谴,改朝换代也就迫在眉睫了。其二,英明的君主也是先祖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先祖只所以能够取天下而得之,一定是应天顺民,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趋势,后来的君主如果在继承君位的同时也能继承先祖的德性,自然就会得到先祖的庇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君主的“敬天”、“敬祖”,其实是在不断地警诫自己:勿要违背天意,勿要违背祖训,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治国安邦,自然可以“天保定尔”!
其次,我们再看“保民”。“保民”的思想其实就是周人“以德为政”的思想观念。“老百姓的生存根本啊,不过是丰衣足食填饱肚子。那些黎民百姓大小官员,个个都夸耀您带来的福分。”黎民百姓是最最纯朴厚道的,只要日用饮食有所保障,他们就会接受德化教育,统治者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从而国家就会昌盛,天下就会太平。普通的老百姓到底有多大奢望呢?极低。无非一饭一衣而已,只要他吃得饱(不求山珍海味),只要他穿得暖(不求绫罗绸缎),足矣!尤其是中国的老百姓,最具仁厚的承受能力,只要能够解决温饱,他们决不会铤而走险犯上作乱。《礼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我们分析周人此种“保民”的思想,它与殷商只崇拜神灵而不体恤黎民百姓疾苦相比,无疑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正因为有了民,才需要君;假如没有了民,要君何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可供养君主也可淹没君主。当然,周人的此种思想是对商亡的借鉴,是出于自己巩固统治的需要,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能够得到统治者的尊重,毕竟是民之大幸!
三千年后的今天,“敬天”——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保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假如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于它新的时代精神,我们这个古老的大地定会群情激荡,中华民族定会发达兴旺。
本首颂诗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可称道之处,它使用了反复譬喻的博喻方法,来形容和抒发臣下对君主的赞颂之情。设譬连珠,着意渲染,精心描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形容正文,使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福禄”与“事业”本是抽象之物,但通过多种譬喻之后却变得具体可感。连有九“如”的博喻手法,亦为后世诗歌创作所广泛运用。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