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风.豳(bīn)风.九罭(yù)》解析

(2010-10-25 09:01:57)
标签:

华夏民族

鲤鱼

挽留

挚情偏僻

造访

慷慨好义

恭维

诗经

文化

分类: 《诗经》解析

【原创作品】

          (yù)

——主人挽留贵客的真心挚情

《诗经.风.豳(bīn)风.九罭(yù)》解析

毛序》说:“《九罭》,美周公也。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就诗论诗,当是反映主人真心挚情留客的诗歌。

【原文】

九罭(yù)之鱼⑴,鳟(zūn)(fánɡ)⑵。

我觏(ɡòu)之子⑶,衮(ɡǔn)衣绣裳⑷。

 

鸿飞遵渚(zhǔ)⑸。

公归无所⑹,於(yú)(rǔ)信处(chǔ)⑺。

 

鸿飞遵陆。

公归不复⑻,於女(rǔ)信宿(sù)⑼。

 

是以有衮衣兮⑽,

无以我公归兮⑾,无使我心悲兮!

【注释】

⑴ 罭(yù):捕捉小鱼的细眼网。九罭:鱼儿所入的口有九个囊。鱼:捕进网里的鱼。

⑵ 鳟(zūn)(fánɡ):鱼名,均为鲤科的大鱼。古时渔民认为:小鱼网捕住大鱼,预示贵客临门。

⑶ 觏(ɡòu):遇见。之子:这个人,指不期遇见的高贵客人。

⑷ 衮(ɡ ǔn):绣有龙形图案的礼服。

⑸ 鸿:大雁。遵:遵循,沿着,顺着。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⑹ 公:您,指客人。归:归去。所:处所,住处。

⑺ 於(yú)语助,无义。女(rǔ)通“汝”,你。信:留宿。古代挽留客人时,再住一宿曰“信”,连住四宿曰“信信”。信处(chǔ):挽留再住一宿。

⑻ 复:回返,返回。

⑼ 信宿(sù)同“信处”,连宿两夜。

⑽ 是以:因为此所以。有:保有,保存,引申为收藏。

⑾ 无以:不愿让,不想让。

《诗经.风.豳(bīn)风.九罭(yù)》解析

【译文】

  捕鱼用的是细眼网,

  捉到的尽是鳟与鲂。

  我遇到的客人不寻常,

  绣龙的锦袍五彩的裳。

 

  大雁循着沙洲盘旋飞翔,

  您若归去暂时无定所,

  请您再在此处住一宿。

 

  大雁贴着陆洲盘旋飞翔,

  您若归去暂时不复来,

  请您再连着在我家住两宿。

 

  别怪我藏起您的锦绣袍,

  归去这件事儿休再提,

  不要让我的心里添伤悲!

【解析】

主人挽留贵客的真心挚情

 

《诗经.风.豳(bīn)风.九罭(yù)》解析

   树上的喜鹊喳喳叫,小鱼网捕到了大鳟鲂。偏僻山野一栋茅草屋子的主人大清早就乐得合不拢嘴,连走路都乐颠乐颠的:男主人忙着逮鱼杀鸡,女主妇忙着生火做饭。

  种种喜兆表明,今天有尊贵的客人造访。喜兆竟是奇迹般的灵验,果真有身着“绣龙锦袍五彩的裳”的客人来到了此地,住进了这个茅草屋。

  中国人历来有着好客的习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好客,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纯朴和善良,体现着华夏民族的耿直和忠厚。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不可臆猜这是一个专门接待客人的山村野店,古代的中国还没有那样发达的“第三产业”,旅游业餐饮业还是人们从未听说过的字眼。远行的路人不管走到哪里,任你随便走进一家农舍,主人都会像看到自己多年未见的亲戚那样,倾其所有地让你胜似回到自己家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宾归如至”,不像现在的店家,满脸堆笑地曲意奉承,其实心里是惦着你兜里的金钱,变着法儿地让你把大兜小兜掏个净光。

  接受了主人盛情款待的客人次日要启程上路了,这可急坏了忠厚的主人。怎么?是我的饭菜不好?是我的照顾不周?是我什么地方得罪了贵客?如果不是这样,何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君不见“大雁循着沙洲盘旋飞翔”吗?人们也需要有一个安身的港湾。这里虽然简陋一点,比不得你家豪宅大院的气派,但它毕竟是遮风避雨的所在,如果你实在要走,那就凑个“好事成双”,“请你再在此处住一宿”,假如你愿意赏给我面子,那就凑上个“三羊开泰”,“请您再连着在我家住两宿”。虽然说山不转水转,两山难有见面时,人生何处不相逢?但你归去暂时不复来,咱老哥俩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

  路程遥远而公务紧迫的贵客婉言谢绝了主人的盛情,尽管他已被主人那诚挚的真情深深打动,但身负的职守却不容他“乐不思蜀”,但就在他临出门之时,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不知去向。“别怪我藏起您的锦绣袍,归去这件事儿休再提,不要让我的心里添伤悲!”从藏起客人锦绣袍这个细节来看,就似小孩子玩“藏猫猫”那样地纯真,由此显现出的正是主人那颗金子般的心。

  瞬间在此定格,我们不知道事情的结局,但此时此刻客人的去留已不重要了。三千年前,发生在此处的这个定格,却传替给了我们无穷的信息,足以使我们尽情遐想,你可以为它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答案,而不管是怎样的答案,它都会是那样的圆满。

  看似不大的一件小事,而且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我们今天读来仍会有强烈的震憾。从这里,我们读懂了古代民风的纯朴,我们读懂了古代民众的真诚,我们也明白了“慷慨好义”和“古道热肠”的真实含义。童心是未经污染的处女地,童心未泯是古圣先贤一直呼唤的理想,一个山野村夫尚能如此,可见古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绝不是一句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

  有人把古人的“古道热肠”归功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有人把今人的狭隘势利归罪于物质生活的发达,此话貌似合理却令人寒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物质生产的进步就一定要付出道德水准下滑的沉重代价吗?难怪孔子要痛心疾首地感概“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了。

  我们不敢恭维古人的生活条件,我们也不想再回到那种原始的生活状况,我们寄希望的是在物质进步的同时,精神家园也同步发展。因此,我们要具有孔子那样悲天悯人的意识,大声呼唤“古道热肠”的回归。

  如果非要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我们宁愿舍弃今天拥有的一切,回到古代的真诚纯朴之中去。

《诗经.风.豳(bīn)风.九罭(yù)》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