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6.15》解析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jiānɡ)入门③,策其马④,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①
孟之反:鲁国大夫,姓孟名侧,字之反。伐:夸耀。
②
奔:逃亡。指军队溃退时往回逃跑。殿:殿后,走在溃退之军后尾的称为殿军。
③
将(jiānɡ):将要。门:城门。
④
策:鞭策,以鞭击马。马:驾车的乘(shènɡ)马。春秋时代作战时将帅乘(chénɡ)四匹马拉的战车,学胡人骑马作战是汉朝以后的事。
【译】
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与齐国作战败退时,他留在最后掩护部队。快退入城门时,他故意鞭打自己战车的乘马,自谦地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解析】 不屑功名,飘然高举,人称高士;不为功名,国家有难,舍身以赴,是为义士。当时在鲁国抵御齐国的作战中,孟之反是鲁国大夫,为统帅之一。鲁国那一次打了败仗,孟之反殿后掩护大军撤退,殿后是需要有勇敢有智慧还要有镇定自若之气势的。孟之反退至城门时,城楼上的同僚为他这种精神而欢呼,孟之反却鞭打战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孟之反说的自然不是真话,但却很是善解人意,婉转得体,既体及了别人的感受,也反衬出对人情世故的明白,这就是智慧。孔子赞扬的也正是这种不居功不自夸的谦逊精神。
《道德经》说:“不自矜,故长。不自伐,故有功。”意思是说: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保长久。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有功劳。历史上也好,现实中也罢,喜好自我夸耀的人比比皆是,有了芝麻粒大的一点点成绩,唯恐他人不知道,逢人就要喋喋不休,也不怕给他人的耳朵磨出膙(jiǎnɡ)子来。这些人总是夸功而从不夸过,言必“过五关斩六将”,从来不说“走麦城”。实际上,自我夸耀是一种骄傲的表现,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沾沾自喜。你不夸耀,功劳还是功劳,谁也不会抢了去;喜好夸耀,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功劳就要大打折扣。你身心谦敬,就会天佑人助;你居功自傲慢待人事,灾祸就会袭来。
《道德经》还说:“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完成使命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其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能绵延不绝且不会失去。人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推过揽功。人们中间相互争功是争得很厉害的,亲密的同事往往也因此而成为仇人冤家,有些人夺取了功劳,把过错推给了别人,就会引起内部的不平。历史上的李自成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诸将争功所致。居功,必然引起同事之间的磨擦,招来他人的嫉妒,在你加官进爵的同时,你也就成了众矢之的,从而给自己埋下祸患。
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你没有成绩,显得很窝囊,有了一点成绩,就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和排挤。所以,人们在有了成绩时便会到处炫耀,以证明自己不是无能之辈,往往就忘了“黄雀在后”。居功自夸,是人得志之后一副傲慢自负、视人如无物的状态。无论是居功自负,还是傲慢自夸,其内心都不是泰然自若的,没有大的器量。小人一旦得志,心里首先想到的是谁曾经得罪过我,谁曾经看不起我,如今我也傲一下叫谁难受难受,或者炫耀给谁看看。正因为过去无所得,有了丁点所得就忘乎所以,哪怕他人不屑一看也要表露出来,他的言行举止是随着境遇的改变而改变的。君子不是这样,他的心总像止水那样平静,有功与无功一样,有长处跟无长处一样,自然也就无可居功和自夸了。人没有大器量,你想不让他居功自夸也办不到;人修成了大器量,你让他居功自夸他也不屑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养成不居功自夸的根本,还有赖于优良品德的修养。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不管是儒还是道,都告诫我们要不夸耀不居功,这是立身处世的艺术。如果能做到孟之反那样,就足见一个人的涵养和胸襟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