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4.19》解析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yuǎn)游,游必有方①。”
【注】① 方:方向,方位,地方。
【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外出远游,如果必须外出远游,也必须有个准确的地方。”

【解析】
孔子的这句话,在当今乘坐飞机一日可到地球任何角落的“天涯若比邻”的时代,似乎有些荒唐可笑。在世界大串连的今日,人们为着生活和享乐,怎么会闷在家里,连门都不出呢?
这就是古今之人的不同了。现代人办到了一张签证,借此可以到国外蹓跶(liù
dɑ)一圈,准会高兴地手舞足蹈,三天三宿睡不着觉。同是这张签证,若是给了古代人,他们一定会蹙(cù)紧了眉头,内心慌促得不知如何是好,感情脆弱的,说不定还会大哭一场。古人重迁,一般情况下不大出门,更别说出远门了。古人说:在家千般好,出门处处难。古人说:但愿在家相对贫,不愿在外腰缠金。古人又说:在外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古人还说:走亲不如访友,访友不如回家。相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很看重家,喜静不喜动。即使他们外出打工,除了节日期间无奈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还要花高价、买站票,风尘仆仆地挤春节前拥挤不堪的列车啊!刚想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马上又想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是一种文化,这就是国人的矛盾心理。
古人不喜欢外出,除了文化心理上的原因之外,大概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出门要花钱,而且要花很多的钱,人的温饱尚没有保障,何谈旅游?古代羁旅在外,几乎没有为了开眼界的,都有着特定的目的:一是做买卖,无利不早起。二是政治上的原因,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重(chónɡ)耳走国,则是为了逃亡;万水千山走遍而写出《水经注》的郦(lì)道元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则是为了科学考察;千山万壑纳胸中的文人墨客,则是为了作诗画画。再有就是逃命的,不逃就没命了,只好逃离家门隐姓埋名躲匿他乡。
古人不喜欢外出,还有交通和通信上的不便。别说是蜀道那样的险途,即使官道平坦,有一寸柏油路水泥路吗?纵是道路发达,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吗?能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你代替双脚,就已经很奢侈豪华了。行旅在外,居无定所,举目无亲,抬步维艰。包括今天一些在“黄金周”赶时髦举家旅游的人,掂量着羞涩的钱囊抠抠索索,挤硬座车、睡“防空洞”、就着一壶凉白开啃方便面,脸皮黄瘦腿浮肿,不知何苦要受那份洋罪!
孔子没有闲工夫管别人赶不赶时髦,千金难买人家的乐意。孔子也没说一辈子也别“远游”,而是从孝行上告诫人们: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游。一旦远游,少说也得个一年半载。男儿远游,万一父母急病或有急迫之事,你如何赶得回来?古人们外出后错过了给父母送葬之期而遗撼终生的举不胜举。所以,要求子女做到“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子女时时不忘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多想想父母在家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外出时间。有人说,我有急事已经火上房了,还不能外出吗?孔子不是不讲道理的,他又说,你可以远游,但必须“游必有方”,是要求你外出后要把自己的确切位置告诉家里,以保证家里有急事时随时能找到你。
家是温暖,家是平安,家是安身立命之所,这是中国人万古难移的想法。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外出;有事必须外出,要注意与家人保持联系。古人外出后或是定期给家里写平安信,不会写信的甚至只好托人带口信,但往往全是迟到的消息,所以古人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天的人们外出,比古人优越多了,道路平坦,交通迅捷,书信已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手指头轻轻几摁,便可听到他乡的声音,便可看到亲友的笑貌。之所以继续要提倡孔子的教导,不外乎是为了让家里的亲人释念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一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